1.教科书分析
本小节共编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1个练习。它是在学生已经对钟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包括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以及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例1“小动物赛跑,谁跑得快?”提供了龟、兔、狗赛跑的1幅情境图,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情境中没有最后结论,只给出了三个动物的图标,后面是它们所用的时间。究竟谁跑得快呢?这3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便于直接比较,需统一单位,这样就自然引发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的认知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计量单位换算方法的探索,就非常自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境图下面所提供的换算方法展示,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本册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时、分、秒单位换算,不需要学生进行乘法运算,只需用到简单的加减运算。比如把120秒换算成用分作单位,可以这样想:120=60+60,120秒是2个60秒的和,就是2分,所以,120秒=2分。也正因为时、分、秒之间单位的换算需用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所以,这种单位换算涉及的数一般都比较小。
例2、例3和例4都是运用所学钟表认识的知识来求经过的时间。这一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难点,这些内容恰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合理、科学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与优秀品质。
其中,例2所求的经过时间是整时,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比较简单。比如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减法“4-2=2”来计算。需要说明的是,例2、例3和例4中的求经过时间,并不需要学生写出计算的过程,不需要写出什么算式。学生只要能够说出经过时间是多少,知道基本的方法就行了。例3所求的经过时间不超过1时,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比例2相对复杂一些。但是,学生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与加减得到结果。例4所求的经过时间既有时又有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比前两个例子又复杂一些。所以,教科书编排了两个对话框,探讨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方法一: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合起来也是1时10分。方法二: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合起来是1时10分。9:40~11:50,虽然经过时间是2时,但用终了时刻减去起始时刻,不必退位,计算起来也很简单。本单元不涉及退位相减时刻的问题。就这3个例题的编排看,只要求学生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就行了,不需要搞得太复杂。
课堂活动共编排了3个题。第1题“说一说”要求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历与经验,结合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的经过时间。主要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第2题“小强的星期天”主要是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第3题“估一估”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做某件事情所经过的时间,通过估计,感受时间的长短,进一步建立时间的概念。
练习十五共编排12个习题和1个思考题,习题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第1、2题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或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才能完成。第3、4、5、6、7题,通过认一认、填一填、写一写、连一连的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第4题,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钟面所表示的时刻。第8题是一个小实践活动,主要在于通过该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第9题是比较时间的长短,同时要考查学生“时、分、秒”单位之间的换算。第11题共3个小题,第(1)题是计算经过时间,第(2)题是已知起始时刻和经过时间,求结束的时刻,第(3)题是已知结束时刻和经过时间,求开始的时刻。第10、12题都是计算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其中第10题可以这样计算:从10:30到11:30是1时,11:30到12:00是半时,合起来共是1时半。
思考题是以中央电视台小学生所喜爱的栏目为素材,计算“动画城”到“大风车”相隔的时间,也就是从下午5时48分到6时18分的经过时间。本题和前面的习题相比有些难度,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2.教学建议1.本小节教学内容可以用3课时完成
2.关于例1的教学
首先,要充分借助例1中拟人化的主题情境图,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小兔、小狗、乌龟,它们谁跑得快呢?(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情境)通过该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谁跑得快”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方法的探究。在此,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并相互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情境的具体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育学生在取得成绩时一定要戒骄戒躁,千万不要骄傲自满……
3.关于例2、例3的教学
例2、例3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合作交流上,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对于学生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并不要求用具体的算式表达出来,要重视学生的合情推理。
4.关于例4的教学
例4的教学,“团体赛用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作适当引导,但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之,在这个例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合情推理,重视学生的直觉思维,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都应予以肯定。
5.关于课堂活动与练习十五中部分习题的教学
课堂活动第1题,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习内容,关注学生“说”。练习十五的第1、2题,要尽量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完成相应的习题。第10、12题是计算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源,首先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然后再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从中选取比较合理的方法去解决。
对于思考题,“动画城”是从5:48开始,“大风车”是从6:18开始。可分段计算:从5:48到6:00是12分,从6:00到6:18是18分,12+18=30(分)。如果用减法,即6:18-5:48,属于退位相减的内容,不做统一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