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单位:1分、1时,能认识、会写出钟表上表示的时刻。
2.能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
4.知道珍惜时间,会对时间进行简单、合理的安排;
(二)教科书说明
本单元教科书是在学生已经会认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时、分、秒的知识。本单元共编排了2个小节,包括10个例题、4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第1小节编排的是“认识钟表”,共安排了6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例1是认识钟面和认识“1时=60分”。例2是认识1分,体验1分时间有多长。例3是认识1时,体验1时有多长。例4是认识1秒,体验1秒有多长及知道1分=60秒。例5、例6认并写时刻。在这一小节安排了两个课堂活动,第108页的课堂活动是巩固时、分、秒;第110页的课堂活动是巩固认时刻、写时刻。
第2小节编排的是“解决问题”,共安排了4个例题,两个课堂活动,1个练习。在这一小节中,学生要能够运用第1小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1涉及时、分、秒的简单换算,例2、例3、例4是简单经过时间的计算。其中例2的经过时是整时。例3是在1时内经过时间在60分以内的计算。例4是跨时的,经过时间既有时又有分的计算。这3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了层次性。本小节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时、分、秒的长短
传统教科书在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它更多关注的是对时、分、秒概念的强调,具有教科书本位的特点,忽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主动建构、自我建构。本册教科书在编排上有了较大突破,重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时间的长短,主动建构时间概念。
2.更加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本单元的编排中,整个教科书的呈现都重视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这样,
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便会带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带着一定的问题去主动探索、尝试、实践、求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落到实处,这也是在原来传统教科书基础上的较大突破。
3.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合理渗透
本单元教科书,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小节进行编排,这不仅是节名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变化。教科书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关于钟表认识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也十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其着眼点在于对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关注,对“以学生为本”的关注。
(三)教学提示
本单元的教学需做好如下几点。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对于钟表的认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应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如,关于钟表的认识,也许有孩子已经会认了,所以,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再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实际上,教科书也作了相应的提示,如例1,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关于钟面你已经知道些什么?”然后再看一看、拨一拨、议一议,最后得出结论。就教科书的编排看,也首先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2.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尤其要重视创设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去建构数学知识,不要将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操练。
比如,对时、分、秒长短的体验,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数脉搏、数数、呼吸、击掌、跳绳、拍球、跑步等现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时、分、秒的长短,建构时间概念。再比如,在第111页,首先创设的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龟、兔、狗“谁跑得快?”,有了这个问题情境,就容易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去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3.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单元教科书的编排重视以活动设计为主,教师要尽量放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对时间的体验,要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做一做,在操作中去建立时间概念。解决问题的学习要重视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探索,以及对多样化问题解决策略的交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4.结合相关内容,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
时、分、秒的学习,学生除了通过学习建构一定的时间概念,会认识钟表,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外,还要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知道珍惜宝贵的时间。因此,教学时要结合相关内容,让学生经历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比如,自己合理地设计一个作息时间表,作一个春游的时间安排,作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安排……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不浪费时间,不虚度光阴,认识到时间的宝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