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整体说明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除法竖式,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2.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科书说明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既可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科书内容的安排上,采取了将表内除法的竖式作为单独内容来进行教学。学生对表内除法竖式有了比较稳固的认识之后再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这有机地体现了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同时还要重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本单元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为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

第三部分用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按照上面三个部分内容,教科书安排了5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1个练习。例1和例2是介绍除法竖式,例1是除法竖式的书写,例2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的过程,两个例题都结合实例,突出“刚好分完,没有剩余”。第99页的课堂活动,是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例3、例4、例5都是有余数的除法。例3是两个小题结合具体操作,通过没有剩余和有剩余的对照,让学生认识余数的产生。第100页的课堂活动,通过分一分的操作,巩固对余数的认识和理解。例4是结合实际,让学生认识余数必须比除法小,并完整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例5是结合计算进一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第10题是课堂活动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练习十四安排了10个习题和1个思考题。其中第1题口算、第2题“最大能填几”是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作准备。第347题是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第568910题是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思考题是一个最简单的中国剩余定理的经典题。

(三)教学提示

1.充分认识除法竖式的特殊性和综合性

加、减、乘三种计算的竖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三种计算的竖式和横式在书写上差别也不大。如:

35+18=5335-18=179×7=63

35+1853

35-1817

9×763

而除法的竖式完全有别于加、减、乘。除法的横式与竖式差别也很大。如:

63÷7=9

49

7)63

363

63

40

这种差别首先是除号,横式是“÷”,竖式是“)—”;其次是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第三是横式只有求商,而竖式不仅是求商,还要求积(除数与商相乘)、求差(被除数减去除数与商的积),最后得0(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因此,除法计算中还含有乘法和减法。所以,除法竖式计算实际上综合了除、乘、减。

基于上述的特殊性和综合性,除法竖式特别是表内除法的竖式,学生是比较困难的,这一点教师要予以充分重视。

2.充分重视余数的产生及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小学数学在研究除法和有余数除法时都是结合“分一分”来进行的。在分物品时,不仅有刚好分完,没有剩余,还有分了以后还有剩余。剩余的数就是余数,这就是余数的产生,其次在分物品时,如果按“份数”来分,剩余的数不够每份分一个;按“每份数”分,剩余的数不够分一份。这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最浅显的道理。

3.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例题、课堂活动、练习共22个题,其中13个题是联系实际,有具体的生活情境,这充分体现联系实际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应用中巩固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如果脱离具体的情境,学生是很难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

4.加强演示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

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科书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例3的教学,由具体情境引入后,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拿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认识,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归纳,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加深对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