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

                                 江苏省姜堰市马庄中心小学 蔡爱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毋庸置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知识的整合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基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增进情感体验,增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在传统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常常忽视 “情感”因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多数人认为:教师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尽了自己的责任。其实不然,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可想而知,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中,如果伴随的只是漠然的神情,带给学生的只能是什么呢?被动、消极、失望、乃至沉沦和彷徨。教师的良好情感往往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也是实践数学教学人文性的首要保证。

二)调整师生的站位关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古训,加之传统的“尊师重教”影响,师生间一直是不平等关系,整个课堂围绕着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围着老团团转,虽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明显。学生的心灵常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受到压抑,难以舒展。因此,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就要注意调整好师生间的站位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解放师生不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是交互的学习伙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零距离”地亲密接触,才会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伸展童真。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形成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氛围。

三)开放教材领空,开发以人为本内容。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鉴于此,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学内容,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时,大力挖掘教材中激励因素,不仅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而且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常用故事、情境、直观、游戏、悬念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常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使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如在活动课“巧测建筑物的高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多媒体的作用将学生引入测量古埃及金字塔的现场,让学生讨论古埃及数学家测量金字塔的数学依据,从而加深如何用正比例方法解题的印象。然后要将镜头切换到某小学一名学生也打算去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让学生讨论应如何测量,必须注意什么?接着通过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孙悟空“将这位小朋友带到测量现场,测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结果发现现在的高度比以前低,让学生对古埃及数学家测出的金字塔高度质疑,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风吹雨打太阳晒,古埃及的金字塔确实比以前矮了。”整个过程设计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对解决问题很感兴趣,富有挑战性,学生体现到一种成就感,从而坚定了学习的信念和信心。

其次,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 “神圣”感已逐渐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就需对传统教材上的一些脱离现实背景内容进行合理“整容”,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我事先准备52本练习本,10本一叠地放着。课上安排两个学生演示买卖28本的全过程,同时让学生讨论有哪些不同的卖法,结果出现:(1)一本本地数出28本 ;(2)先数出两叠,再数8本;(3)先数出3叠,再抽回2本。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第三种方法为最快。然后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买卖的过程,所以学起来饶有兴趣。再如人教版教材第五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原题目中的素材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大米”、“面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为此我从学生身边入手,将学校最近为改善教学条件,增添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脑事实,通过引导学生猜一猜,议一议,变一变,形成例题。这样不仅掀起了课堂上一个又一个小高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从中培养了估算意识,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真正体味到生活信息是如何转化成数学思考的。

再次,加强知识间的纵横交错,拓展学生的信息面。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所以学生总觉得整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很容易丧失学生的主动性。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数学文化的发展背景,加大学科与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交融,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们何不结合我国古代发达的数学文化,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从中感受到古代数学家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数学精神,激发了学习的信心。再如书中不少习题与环境教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相联系,(例如:猫头鹰捉田鼠,森林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求溶液的浓度等等),教师应在学生计算结果的情况下,让学生体味这种知识间的联系等。

当然,跨学科间的教育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历年来我们对此重视的力度就是不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留心,从教材中多挖掘一些素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四)加强交流合作,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掌上明珠。常于电视、电脑游戏为伴,缺少与他人的交流。以此有些学生性格较孤僻,或自视天份高,不屑与他人合作学习,或由于成绩不好,过分地自卑等。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交流的主人,勇敢地参与数学交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例如:在数学传统复习课的教学,知识的梳理这一环节大多是教师来完成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然而这种方式的效果往往不算理想。教学中教师如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效果一定会不同凡响。因为学生自已整理出来的知识结构,往往是最贴切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中也最能暴露学生知识的盲点,有助于教师的矫正。这样的教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地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体验互助合作的神奇,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当然,合作交流并不是学习数学的唯一方式。数学中有不少内容宜于合作交流,也有不少内容宜于动手实践或自主探索。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切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应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以及确切的时机,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五)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

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一张试卷定终身”现象仍在延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评价方式完全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没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没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以往的评价,目标单一,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忽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而且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对学生平时表现记载,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已。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我们不光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还应当增加一些面试、口试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把自已最“得意”的技能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当然,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宏扬,应以人文学科为主,在数学中进行人文性的实践仅是人文学科的有力补充。但是不管怎样,数学教学应该以人为本这一宗旨我们千万不能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数学教学的明天才能会更辉煌,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