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毫米》教学建议

1.本单元内容建议用3课时进行教学

2.关于例1的教学

首先,从单元情境图引入。情境图提供的是成渝高速路上的一个路标牌“重庆——成都340 km”。教学时,可结合这个情境,从生活、生产实际中千米的广泛应用引入该课题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创设更加丰富的现实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的学习之中。

其次,在丰富的情境中引入课题学习之后,可组织学生的探索、体验活动。教科书例1提供的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让8个小孩手拉手站成一排,体验10 m的长度。有了这个长度概念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每个学生都估一估8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引导学生估算和推理。当学生有了100 m的长度概念之后,再以此为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交流“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这需要凭借其充分想象、推理、估算的综合能力。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先估计之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 m有多长,让学生在体验、比较、估计的活动中建构1000 m的长度概念,感受“1000 m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000 m就是1 km,也叫1公里”。

3.关于例2的教学

学生对1 km长度概念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像1 cm1 dm1 m那样可以直接比出来,也容易亲自感受究竟有多长。1 km全凭学生的想象、比较、估计来建构长度概念。为突破教学难点,例2的教学,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要充分地组织学生活动。对教科书上提供的几种活动方式仅供参考,它只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条线索。教师可结合学校(班)场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但“1千米要走……”这个活动应尽量让学生去做一做,去实际体验1 km的长度。

关于例3的教学

例3“比一比谁长”涉及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时,要尽量避免枯燥、单调的单位换算。教师可以先借助教科书中提供的图片,进行加工,创设出更加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统一单位才能比较)。当学生有了单位换算的需要之后,再来探索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就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探索活动之中。

例3的情境中提供了两个对话“我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还可以怎样比呢?”。教学时,教师可充分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既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也可以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进行比较。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方法的选择,尊重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关于课堂活动(第89页)的教学

课堂活动一共安排了4个题目,主要配合例1~3的教学内容。这几个活动都具有可操作性,要求在课堂内完成。

1题“举一些用千米作单位的例子”,教师可作一些引导,也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找出生活中的例子。通过举例,使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题“对口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也可组织学生同桌交流,侧重于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正确选择。

第3题“说一说大约几千米”,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估计。所谓“比较”就是看最接近几千米;所谓“估计”就是看大约是几千米。如1675 m最接近2 km大约是2 km4850 m大约是5 km……

4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算一算”是一道开放型题目。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交流,尽量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以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题策略,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引导学生多交流。

6.关于例4的教学

4“认一认毫米”,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常用的直尺,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1 mm的长度。对毫米的认识,学生只要知道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 cm=10 mm1 mm大约有多长就行了。

对于例4之后的“议一议”,教师要组织学生很好地进行整理。理清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到此为止,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已告一段落,有必要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系统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7.关于第91页课堂活动的教学

这个课堂活动共安排了3个题目。关于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量一量”,由于1张纸的厚薄差异较大,可能会影响估计的结果,在组织学生估计、测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有的课本进行估计,以便统一标准。

8.关于练习十三部分习题的教学

1题“小调查”,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让学生经历调查的过程。

3题“填适当的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懂题,理解题意。上面的两个小题是单位换算。下面一个小题是直线上的点表示数量。解题时,应引导学生要明确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还要注意千米与米的换算。要先从上面的数轴着手思考。

7题“从明明家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 km”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当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对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只要有道理,教师均要给予充分地肯定。

11题的(3)小题,教师要结合教科书所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考题首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重点要理解:(1)要求的全长是几个红色椭圆和几个黑色椭圆;(2)有几个重叠交叉部分。再确定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算5个椭圆的直径长,再减去大、小椭圆重叠处多算的部分。即:

5 cm×3 cm+2 cm×2 cm=19 cm5 mm×4=20 mm=2 cm19 cm-2 cm=17 cm;也可以先算出每两个大椭圆之间的距离,即2 cm-5 mm×2=1 cm,再求总长,即5 cm×3+1 cm×2=17 cm。如果学生还有合理的算法,都应鼓励、肯定。

9.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

数学文化“计量的发展”,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外阅读后再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在这一单元教学完之后,让学生在课内学习这部分内容。如果在课内教学,教师还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资料给学生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进行浏览、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