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兹奖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J.C.菲尔兹(FieldS)的姓氏命名的。
J.C.菲尔兹1863年5月14日生于加拿大渥太华。他11岁丧父、18岁丧母,家境不算太好,J.C.菲尔兹17岁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24岁时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26岁任美国阿格尼大学教授。1892年到巴黎、柏林学习和工作。1902年回国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19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员。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苏联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
作为一个数学家,J.C.菲尔兹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代数函数方面并有一定建树。例如,他证明了黎曼——罗赫定理等。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对数学事业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勤恳的工作,促进了本世纪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从而名垂数学史册。J.C.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是国际性的,他对于数学的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北美洲数学的发展都抱有卓越的见解并满腔热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使北美洲数学迅速发展赶上欧洲,是他第一个在加拿大推进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筹备并主待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正是这次大会使他过分劳累,从此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好转,但这次大会对于促进北美时数学发展和数学之间的国际交流,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他得知这次大会的经费有结余时,他就萌发了把它作为基金设立一个国际数学奖的念头。他为此积极奔走于欧美各国谋求广泛支持,并打算于1932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亲自提出建议。但不幸的是未等到大会开幕他就去世了。J.C.菲尔兹在去世前立下了遗嘱,他把自己留下的遗产加到上述剩余经费中,由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交给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P.C.菲尔兹本来要求奖金不要以个人、国家或机构来命名,而用“国际奖金”的名义。但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们为了赞许和缅怀P.C.菲尔兹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他为促进数学事业国际交流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一致同意决定命名为菲尔兹奖。
第一次菲尔兹奖颁发于1936年,当时并没有在世界上引起多大注意。连许多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未必知道这个奖,科学杂志也不报道获奖者及其业绩。然而30年以后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从国际主权威性的数学杂志到一般性的数学刊物,都争相报导获奖人物。菲尔兹奖的荣誉不断提高,终于被人们确认:对于青年人来说,菲尔兹奖是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
菲尔兹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奖励年轻人,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这一点在刚开始时似乎只是个不成文的规定,后来则正式做出了明文规定),即授予那些能对未来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人。
菲尔兹奖是一枚金质奖章和一千五百美元的奖金,就奖金数目来说与诺贝尔奖金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为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它的地位竟如此崇高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待,从全世界的第一流青年数学家中评定、进选出来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发的,且每次获奖者仅2~4名(一般只有2名),因此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还要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于得奖人的出色才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声誉.正如本世纪著名数学C.H.H.外尔,对1954年两位获奖者的评介: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自己未曾想到的”,“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明星在数学天空中灿烂升起。”“数学界为你们二位所作的工作感到骄傲。”从而证明了菲尔兹奖对青年数学家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国际数学奖。
菲尔兹奖的授奖仪式,都在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先由执委会主席(即评委会主席)宣布获奖名单,全场掌声雷动。接着由东道国的重要人物(当地市长、所在国科学院院长甚至国主、总统)、或评委会主席、或众望所归的著名数学家授予奖章和奖金。最后由一些权威数学家分别、逐一简要评介得奖人的主要数学成就。
从1936年开始到1990年,获菲尔兹奖的已有34人,他们都是数学天空中升起的灿烂明星、是数学界的精英。
下面列出历届菲尔兹奖得主的简况和他们的主要成就。
姓名:L.V.阿尔福斯Ahlfors(Lars Valerian)。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07年4月18日(29岁)。
籍贯:芬兰(美藉)。
获奖年度、地点:1936年,奥斯陆。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赫尔辛基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证明了邓若瓦猜想;发展覆盖面理论。对黎曼面作了深入研究。
姓名:J.道格拉斯(Douglas,Jesse)。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897年7月3日(39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36年、奥斯陆。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麻省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解决普拉托极小曲面问题,即一种非线性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的第一边值问题;变分问题的逆问题。
姓名:L.施瓦尔兹(Schwartz,Laurent)。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15年6月15日(35岁)。
籍贯:法国。
获奖年度、地点:1950年、坎布里奇。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南锡大学,巴黎学院。
主要成就:创立了广义函数论;对泛函分析、概率论、偏微分方面均有建树。
姓名:A.赛尔伯格(Selberg,Atle)。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17年6月17日(33岁)。
籍贯:挪威(美籍)。
获奖年度、地点:1950年、坎布里奇。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奥斯陆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主要成就:数论中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和对黎曼假设的贡献;弱对黎曼空间中调和分析和不连续群及其狄里克雷级数的应用;连续群的离子群研究。
姓名:小平邦彦(Kodaira Kunihiko)
出生日期(奖获时年龄):1915年3月16日(39岁)。
籍贯:日本
获奖年度、地点:1954年、阿姆特斯丹。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主要成就:推广了代数几何的一条中心定理:黎曼——罗赫定理。证明了狭义卡勒流形是代数流形,得到了小平邦彦消灭定理。
姓名:J.P.塞尔(Serre,Jean-pierre)。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26年9月15日(28岁)。
籍贯:法国。
获奖年度:地点:1954、阿姆斯特丹。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巴黎大学。
主要成就:发展了纤维丛的概念,得出一般纤维的空间概念;解决了纤维、底空间、全空间的同调关系问题,并由此证明了同伦论中最重要的一般结果;除了以前知道的两种情形之外,球面的同伦群都是有限群;引进了局部化方法把求同伦群的问题加以分解,得出一系列重要结果。
姓名:K.F.罗斯(Roth,Klaus Friedrich)。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25年10月29日(33岁)。
籍贯:德国(英藉)。
获奖年度、地点:1958年、爱丁堡。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伦敦大学。
主要成就:建立了代数数有理逼近的瑟厄——西格尔——罗斯定理。
姓名:R.托姆(Thorn,Rene)。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23年9月2日(35岁).
籍贯:法国。
获奖年度、地点:1958年、爱丁堡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斯特拉斯堡大学。
主要成就:创立拓扑学协边理论、奇点理论、突变理论;提出了“托姆复形”、建立了微分流形的大范围理论中的基本定理。
姓名: L.V.霍曼德尔(Hormander,Lars Valter)。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1年1月24日(31岁)。
籍贯:瑞典。
获奖年度、地点:1962年、斯德哥尔摩。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斯德哥尔摩大学。
主要成就:常系数线性偏微分算子理论;变数系线性偏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伪微分算子理论。
姓名:J.W.米尔诺(Milnor,John Willard).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1年2月20日(31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62年、斯德哥尔摩。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微分拓扑中七维球面上存在不同微分结构的证明;否定了皮加莱主猜想;发展复配过、自旋配边理论;代数K理论和复超曲面的奇点;对代教、代数数论做出了贡献.
姓名:M.F.阿蒂雅(Atiyah,Michae Francis)。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24年4月22月(37岁)。
籍贯:英国。
获奖年度、地点:1966年、莫斯科。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牛津大学。
主要成就:绘出了阿蒂雅——辛格指
标定理;为K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李群表示论、与规范场有关的代数几何中的若干问题,把不动点原理推广到一般形式。
姓名:P.J.科恩(Cohen,Paul Joseph)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4年4月2日(32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66年、莫斯科。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斯坦福大学。
主要成就:证明了连续统假设与ZF集合公理系统彼此独立,从而使连续统假设成为一种既不能证明,又不能推翻的现代逻辑工具;对抽象调和分析颇有建树。
姓名:A.格罗登迪克(Crothendieck,Alexandre)。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24年3月28日(38)岁。
籍贯:法国。
获奖年度、地点:1966年、莫斯科。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创立了一整套现代代数几何学抽象理论体系;在泛函分析中引入核空间、张量积;对同调代数也有建树。
姓名:S.斯梅尔(Smale,Stephen)。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0年7月15日(36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66年、莫斯科。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主要成就:解决微分拓扑学中广义
庞加莱猜想;创立现代抽象微分动力系统
理论;在数理经济学和运筹学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姓名: A.贝克(Baker,Alan)。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9年8月19日(31岁)。
籍贯:英国。
获奖年度、地点:1970年、尼斯。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剑桥大学。
主要成就:解决了数论中十几个历史
悠久的困难问题,范围涉及超越数论、不定
方程和代数数论等方面;在二次数域方面,
他解决了高斯时代留下来的一个老问题,
肯定了类数为1的虚二次数域只有9个。
姓名:广中平佑(Hironaka Heisu-ke)。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1年4月9日(39岁).
籍贯:日本。
获奖年度、地点:1970年、尼斯。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完全解决了任何维数的代数簇的寄点解泪问题,建立了相应定理,并把这一结果向复流形推广,对一般奇点理论作出了贡献。
姓名:S.P.诺维科夫(Novikov,S.P.)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8年3月20日(32岁).
籍贯:苏联。
获奖年度、地点:1970年尼斯。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微分拓扑学配边理论,叶状结构理论;证明了微分流形有理庞特里亚金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孤立子理论。
姓名:J.G.汤普逊(Thompson,John Grggs)。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2年10月13日(38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70年、尼斯。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解决有限单群的伯恩赛德猜想和弗洛贝纽斯猜想,在有限群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姓名:D.B.曼福德(Mumford,David Bryart)。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37年6月11日(37岁)。
籍贯:英国(美籍)。
获奖年度、地点:1974年、温哥华。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代数几何学参模理论,他创造性地应用了不变式理论,导致许多新结果,并由此产生了几何不变式论;证明了代数曲面与代数曲线和高维代数簇有一个不同之处,对代数曲面的分类作出了贡献。
姓名: E.庞比里(Bombieri,Enrico)。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40年11月26日(34岁)。
籍贯:意大利。
获奖年度、地点:1974年、温哥华。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米兰大学、比萨大学。
主要成就:改进数论大筛法,得出了所谓庞比里中值公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3);对极小曲面问题的伯恩斯坦猜想提出了反例;有限单群分类问题中一类李型单样的唯一性证明。
姓名:C.费弗曼(Fefferman,Charles)。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49年4月18日(29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78年、赫尔辛基。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傅立叶级数收敛问题及其与奇异积分算子的联系;发现哈代空间H1与有界平均振动函数空间BMO的对偶关系;给出非退化线性偏微分方程局部可解性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证明一个具有光滑边界的严格伪凸域到另外一个的双全纯映射可以光滑地延拓到边界上。
姓名: P.德利汉(Deligne,Pierre)。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44年10月3日(34岁)。
籍贯:比利时。
获奖年度、地点:1978年赫尔辛基。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解决代数几何学中联系素数与有限域中代数方程根的个数的韦伊猜想,以简洁清晰的证明解决了这一代数几何的中心问题,得到了ξ函数理论的“韦伊——德利涅定理”;对调和分析、多复变函数均有建树。
姓名: D.奎伦(Quillen,Daniel)。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40年4月20日(38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78年、赫尔辛基。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马萨诸塞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解决了代数X理论中亚当斯猜想;得到K理论中塞尔猜想的证明,并开始将代数归结为拓扑,复配边理论与形成代数K理论的基础。他还在同伦理论,形式群理论,同调代数一有限群的上同调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姓名:G.A.马古利斯(Margulis,G.A.)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46年2月24日(32岁)。
籍贯:苏联。
获奖年度、地点:1978年、赫尔辛基。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莫斯科通讯研究所。
主要成就:综合地利用代数、分析和数论的近代成果,特别是各态遍历性理论,彻底解决了关于李群的离散子群的赛尔伯格猜想。
姓名:A.孔耐(Connes,Alan)。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47年4月1日(35岁)。
籍贯:法国。
获奖年度、地点:华沙。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从事算子代数研究,引进了新的不变量,将Ⅲ型代数分为子类,进一步把这些代数旧结为Ⅱ型代数及其自同构,然后按外自同构进行系统归类,从根本上解决了J.冯诺依曼留下的代数分类问题。
姓名:W.色斯顿(Thurston,William)。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46年10月30日(36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83年、华沙。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讨论了三维流形上的叶状结构,并对一般流形上叶状结构的存在、性质及其分类得出了普遍的结果;他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基本完成了三维闭流形的拓扑分类。
姓名:丘成桐(Yan Sheng-tung)。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49年4月4日(33岁)。
籍贯:中国(美籍)。
获奖年度、地点:1983年、华沙。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主要成就:证明微分几何中的卡拉比猜想;证明了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并在高维闵科夫斯基问题、三维流形的拓朴学与极小曲面等方面均有创见。
姓名:S.唐纳森(Donaldson,simon)。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57年8月20日(29岁)。
籍贯:英国。
获奖年度、地点:1986年、伯克利。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牛津大学。
主要成就:关于四维流形拓扑的研究。他发现了四维几何学中难以预料与神秘的现象,得出存在“怪异”四维空间的结论,即与标准欧氏空间R1拓扑同胚但不微分同胚的微分流形。
姓名: G.福尔廷斯(Faltings,Gerd)。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54年7月25日(32岁)。
籍贯:德国。
获奖年度、地点:1986年、伯克利。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普林斯顿大学,乌珀塔尔大学。
主要成就:用代数几何学方法证明了数论中的莫德尔猜想;他对阿贝簇的参模空间、算术曲面的黎曼——定理、Padic霍奇理论等也有创见。
姓名:M.弗里德曼(Freedman,Michael)。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51年4月21日(35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86年、伯克利。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加利福利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主要成就:证明了四维流形拓扑的庞加莱猜想,因而刻划了球面S1,并且提供了对再一般的四维流形的、容易陈述但证明很难的分类定理;对偏微分方程、相对论也有建树。
姓名: V.德里费尔德(Drinfel’d,Vladimir)。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54年(36岁)。
籍贯:苏联。
获奖年度、地点:1990年、东京。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哈尔科夫低温物理研究所。
主要成就:他的工作在“类域”(Galois扩张的分类)的传统理论之内,即在算术领域之内,但建立于代数几何新对象的结构上;他称之为模(modules)。他的主要成就与量子群有关,它是一些代数(Hopf代数),具有能连续变形的特征。
姓名: F.R.J.沃思(Vaughan,F.R.Jones)。
出生日期(获奖年龄) 1953年(37岁)
籍贯:新西兰。
获奖年度、地点:1990年、东京。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主要成就:扭结理论。他的工作与纽曼代数中的因子分数有关,他发现了合痕的一个不变量,它是一个和1/的多项式(g是一个变量):两个同痕的结有相同的不变量。
姓名:森重文(Shigffumi MorD。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51年2月23日(39岁)。
籍贯:日本。
获奖年度、地点:1990年、东京。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京都数学科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三维代数族的分类。他建立了一种三维代数簇的分类研究,他发现了一些变换,它们正好只存在于至少三维的情形:被称为“flip”,从而更新了广中平佑对奇点的研究。
姓名: E.威滕(Witten,Edward)。
出生日期(获奖时年龄):1951年(38岁)。
籍贯:美国。
获奖年度、地点:1990年、东京。
获奖前后的工作地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主要成就:弦理论。他对“超弦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理论完全可能在相对性理论、量子力学和粒子相互作用之间做出统一的数学处理(这是A.爱因斯坦大半生追求的梦想)。他证明了(在陈一Simons理论的所有情况下)状态空间是二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