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这些已学的计数单位数出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结合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能对较大数进行估计,结合估计进行一定的推理。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科书说明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100以内的数的概念及认识方法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而万以内的数的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亿以内数和四则运算的必要前提,是认识亿以内数的认知基础。我国的计数方法是每4位一级,万以内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个级,而万级、亿级的数,读、写方法与个级基本相同(只是要增加一个级名)。学生掌握了个级的读写方法,学习万以上的数就非常容易了。
本单元教科书由数数、写数读数、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4个小节组成。在这4个小节的内容中,教科书在第一小节数数中首先安排计数单位,通过“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让学生应用原有的“一”和“十”这两种计数单位的知识,类推出“百”、“千”和“万”这3个计数单位。在实际中感受计数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并形成一个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在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概念后,教科书让学生从实物、图形、计数器三种方式表示一、十、百、千、万,在充分认识这5个计数单位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建立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得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这一结论,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计数单位概念,也为后面万以内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学生认识了计数单位后,教科书加强了数数活动。先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再用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在数数中巩固计数单位,在数数中认识万以内的数,注意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数数中,数“翻坎数”是一个难点。教科书在千以内安排了两次翻坎,一次是九十几翻一百,一次是一百九十几翻二百;在千以上万以内又安排了两次翻坎,一次是九百九十几翻一千,第二次是一千九百九十几翻二千,力求突破数数中“翻坎”这个难点。
有计数单位的认识作基础,又会数出万以内的数后,教科书接着安排“写数、读数”,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写数首先要认识数位,学生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通过类推让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4位、第5位各是什么位,从而建立最初步的数位顺序。本教科书是先学写数,再学读数,而且是结合计数器进行。用计数器上相对应的数位上的数表示出各自的写法与读法,加深对数位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数的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进行,教科书反复利用计数器上的珠子占位来说明写、读的方法,对于中间和末尾的0的写法与读法,教科书紧密结合计数器,形象直观地突破0的写法与读写这个难点,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与读法。
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先结合直线上的点表示整百数,比较形象直观;比较整百数的大小再结合计数器比较,掌握位数不同、位数相同而千位、百位……不同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本单元最后一小节是较大数的估计,这是教科书第1次介绍估计的思想,这对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及判断、推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教科书首先安排了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议一议、估一估初步感受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然后结合学生熟悉的猜铅笔的支数,由1个笔筒中的基本支数去推算估计若干个笔筒中的铅笔支数。再通过量数学书的厚度去推测纸的张数,最后扩展到用各自的方法去估计黄豆的粒数,并引导学生讨论、介绍不同的估计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让学生经历、体验“估计”这一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提示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仍然要遵循“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作、感知是认知的起点,学生虽然有100以内数的认知基础,但实际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以操作活动和教具演示为主的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和获得万以内数的知识。在进行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时,把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这些活动看成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操作活动要和发展学生思维同步进行,边操作边观察、分析、思考、讨论,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创设现实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的有关知识
数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生活,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本单元内容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和理解数的概念。在教学有关内容前,可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万以内数甚至更大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如通过主题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万以内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说出本校或了解到本地区有关数据(如人口),说明万以内数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较大数的估计中,更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对数的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从而强化所学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重视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的教学,加深对数的理解和认识
计数单位和数位是数的认识中的核心内容,这两个概念的建立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后,学生已有初步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本单元对万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作了较深的认识,将数的认识从百以内发展到万以内,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本单元在安排上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先将计数单位集中认识,再结合写数和读数强化数位的作用。教学中要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十根十根地数”、“百块百块地数”、“千张千张地数”来获取对百、千、万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计数器这个半具体半抽象的学具,把学生获取的感性认识与计数器上的数位一一对应,逐步抽象出计数单位、数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理解不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不同的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构建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的几个环节,切实掌握好数位和相应数位上的计数单位,促进其他知识的学习。
数的概念的建立,离不开计数器,数数(特别是数翻坎数)、计数单位、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借助于计数器进行的。计数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既是很好的教具,又是很好的学具,师生必备,务必充分使用,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4.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探索知识
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中涉及一些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结合学习过程,教给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重视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似,从而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也相似的思维过程。如计数单位的认识,学生学习了“个”、“十”、“百”这3个计数单位并且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让学生类比推理,“百”后面有没有更大的计数单位,遇到更大的数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类推出“千”、“万”等计数单位。在建立十进关系时,也应结合实物,逐步抽象概括类推。再如,多位数读写的方法,与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基本相同,应在100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重视“迁移”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迁移”是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于新知识新技能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对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积极促进影响的叫正迁移。100以内数的认识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有积极影响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基本上还是按“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这样的认识过程,因此100以内数的数数方法,构建“十”这个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的过程、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组成等都直接作用于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过程的回忆整理,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延伸、发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3)强化估计、判断和猜测等数学活动。估计、判断和猜测是最基本的数学活动,也是继续学习必备的基本素质,反映出学生对数的感受和初步的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本单元中较大数的估计着重从学生较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拓宽对数的认识。教学中应大胆鼓励学生进行探索,通过操作活动和自身生活经验,对某些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推测。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结合数的认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在安排收集数据时,比较重视结合数的读写,选取反映我国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和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数据,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从有关数据中了解我国建设的成就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