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科书包括4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五。这节教科书是“分一分”的延续,除法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由于在“分一分”中,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教科书就在此基础上继续以分东西为背景着重理解除法的意义。例1是让学生先进行操作活动,再联系操作过程写出除法算式,并认识除号;例2是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写出除法算式,让学生加深除法的认识;例3和例4是根据除法的意义结合问题情景写出除法算式,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的活动中理解除法的意义,第1~2题写算式的难度是逐渐加深的,由给出被除数、除数到要学生自己根据操作活动去确定被除数和除数。第3题对算式有不同理解就有不同的圈法。如:
练习十五的6道题都是围绕着平均分和除法的意义来安排的,开放性、挑战性是逐渐加强的。第1题认识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属于基本练习题,但题目为了避免枯燥,用“小兔找家”这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第2题是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第3题是要求学生先摆再填空,教科书比较关注学生摆的过程。第4题是看图填数,看图可以明确被除数(要分的总数)和除数(份数或每份数),但确定不出商是多少,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圈等操作来确定商。第(3)题是一个条件开放的问题,要学生自己去确定每份数,每()个装1袋,由于条件开放,带来问题的结果也是开放的。
第5题是一个稍复杂一些的平均分问题,题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思考题首先涉及估算,总人数在20~30之间,组数和每组的人数同样多,即让学生通过思考“哪个数与自己相乘,积在20~30间”去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一节教科书中所有除法算式的商,都是要学生通过操作来得到的,因为还没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2教学建议
本节教科书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例题的教学
例1、例2、例3重点放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和除法算式的认识上。例1让学生用学具操作,并说一说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里是什么意思,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明确了这些之后,教师提出如果要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种平均分怎样表示呢?这时出现除法算式8÷4,并指出“÷”是我们的新朋友叫除号,它就表示平均分,它的前面是被分的总数,后面是分的份数,读作8除以4。教学例2时可先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进一步突出除法与平均分之间的本质联系。例3是学生很熟悉的3人跳绳,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确“每3人一组”是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12人怎样分组?再进一步明确被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最后出现除法算式12÷3=4,给这个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取一个名字。教学这两个问题后,再进行比较,为什么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因为它们都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
例4重点放在根据除法的意义写出除法算式,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被分的总数是多少、怎样分等问题,以确定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多少,列出算式后再用学具操作得出商是多少。
2.课堂活动的教学
第1题,先让学生摆一摆,再把算式填完整,可以提问:为什么要分别用10和14作被除数?
第2题,首先找到要圈的总数是多少,怎样圈,进而确定被除数和除数。
第3题,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8”可以怎样理解(平均分成8份或每8个▲为一组),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去圈▲,最后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中部分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4题的第(3)题,先确定苹果总数是12个,每()个装1袋由学生自己确定,确定了每份数后再去圈一圈,在圈的过程中得出可以装()袋。如果有学生确定的每份数(每袋装的个数)不能整除12,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分一分并得到他认为该得的袋数,如每5个装1袋,可以装3袋,这也是可以的。不过要告诉学生12÷5=3这个算式就不正确了,算式该怎样写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当然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去研究。
教学第5题时,让学生去分一分,在完成每一小题之前,先确定总数。第(1)题要分的总数是36个■,要求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9个■,算式是36÷4=9,如果有学生写出算式是4×9=36这种乘法算式,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
第(2)题,学生通过分一分,很容易得到有6个■■■■■■,但学生写出的算式可能就不止一种了,比如36÷6=6,6÷1=6,6×6=36,1×6=6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这些算式的合理性,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猜想—验证”的思维方法完成,如猜:总人数是24人,每组4人;验证:4组,应该是16人。又猜每组5人,再验证5组该25人,这说明总人数24人是错的,所以要再猜总人数。当然,学生也许一下子就得到了总人数,这里要看学生的数感发展得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