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以表内乘、除法为知识背景,借助“庆祝元旦”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选取学生在庆祝活动中常常看到过的歌咏比赛、趣味游戏比赛、绘画等活动,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如画画的有多少人,跳舞的人数是伴奏的几倍等,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加深理解表内乘除法,体会在一些文化活动中存在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庆祝元旦”可以分为4部分内容,根据每部分内容都可以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
合唱:这个活动共有37人参加,其中1人是指挥,36人演唱,站成4排,每排站9人。合唱台的两边各放了两排花,每排有4盆,共有16盆。还可以让学生提出画面上没有明确给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试着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便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画画:这组活动中共有22人参加,面对着我们的有10人,可以看成2组,每组5人;背对着我们的有12人,可以看成3组,每组有4人。也可以整个看成有5组,每组有4人,另外还有2人,这样作为乘加的素材。教科书给出了一个问题:画画的有多少人?
跳舞:这组活动中共有18人参加,其中伴奏的6人,跳舞的有4排,每排3人。跳舞的12人中表现出了4个少数民族在一起欢庆元旦,表明了我们的各民族很友好、团结。教科书给出了一个问题:跳舞的人数是伴奏的几倍?
趣味游戏比赛:这个活动教科书只画了活动情景,没有画出24人在参加比赛,24人这个条件是通过旁白说出来的,图中暗含着3道跑道,说明参加比赛的人要分成3组,所以图中给出了一个问题:每组几人?
图中还有一些气球,根据这些气球也是可以提出数学问题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是针对整个图而言的。
这个实践活动中,还可以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各族人民等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建议
这个实践活动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活动”。按教学进度,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估计就快到元旦了,一般说来,各校或年级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元旦庆祝活动,正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去用数学。由于各校组织的庆祝活动不一定与书上提供的素材一致,所以,可以在实际搞活动之前教学教科书上提供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一些观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活动中再去运用这些知识。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科书中的每一部分活动都主要是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也就是都可以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学生再发现并提出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教学“合唱”活动时,可以求总人数,也可以求要站成几排,还可以求每排要站多少人;从两边的花盆来看,也可以提出类似的3个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如教学“画画”活动时,求画画的有多少人,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可以4个4个地加起来后再加2个,也可以看成比5个4多2人,还可以看成比5个5少3人。对于提出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增强趣味性,渗透思想教育。庆祝元旦应该有明确的主题,每一部分活动也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教学时,教师要站在一个庆祝活动的总导演的位置上来设计每一部分活动的主题,认真分析每个活动的价值,使每个活动富有趣味性、激励性、思想性,同时,每项活动之间要过渡自然。这样学生既学得高兴,又锻炼了从生活实际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对于第114页上的数学文化“除号的来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除号的了解,以及读一段材料后的一些体会。这部分内容只需学生初步了解,不必要求作深入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