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教科书包括第70页的单元主题图,3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四。本节教科书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设置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书第70页提供了一幅儿童非常熟悉的学生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的图。图中不仅为数学知识提供了背景,同时还渗透了开展活动时要尽量把活动搞得丰富一些,在活动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协作等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活动前,会自然地想到要分成几个组,每组有多少人?当然学生不会去管每组的人数是否一样多,因为他们没有“平均分”的概念。事实上,在生活中所说的有几个组,这些组的人数也不定是一样多,一样多只是其中的一种特例。在这幅图的背景中还有8棵树、3幢楼房的其他一些材料,学生要围绕这些来提出问题也是可以的,但老师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成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以引出学习课题。

2.不提两种分法,重视操作过程,3个例题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分一分”是除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平均分”。例1突出“平均分”,把6个☆分成两堆,全班几十个小朋友分的结果仅有3种,即1个与5个、2个与4个、3个与3个,这3种又可以合并成两类,即每堆同样多和每堆的个数不一样。其中“每堆的☆个数同样多”就表示把☆进行了“平均分”,其余两种就不是平均分。

例2突出了按每份数把东西平均分,按每份数分比按份数分容易被学生理解,每盘放()串就是每()串放一盘的意思,分时可以按每次从总数里拿出或圈出()串,几次拿完就表示有几盘,学生很容易操作和理解。除每盘放6串,还可以每盘3串,2串,9串等,这里还渗透了一种“反比例”思想。当然,这里不需要学生理解。

例3突出了按份数把物体平均分。这种分法通常采取每次按份数放入的物体是同样多的,如给3个盒子里放铅笔,要么每次放1支,要么每次放2支,要么每次放3支……这是保证结果是平均分的必要条件。这个例题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功能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可能有学生第一次给每个盒子里放1支,又给每个盒子里放1支,再结合前两次的经验给每个盒子里放2支,这时刚好放完。也可能有学生一观察总数,想每个盒子里起码不止放1支,于是第1次就给每个盒子里放2支,结合这一次分的经验又给每只盒子里放2支,刚好放完。

另外,在这里还渗透了估计的数学思想,如前面说的“观察要分的总数和分成的份数后,估计每盒里起码不止放1支”就是一种估计的思想。

3.关于课堂活动和练习十四的教学内容分析

课堂活动第1题是巩固“平均分”的,与例1相比较,分出的结果要多一些,主要是有不平均分的情况,但无论分的结果有多少,都只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两类。如

8根小棒

分成4堆 ②②②②(平均分)

①①①⑤,①②③②……(不平均分)

课堂活动第2题让学生在圈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课堂活动第3题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游戏规则的第(2)条是指抓出的总数可以重复进行分,如抓出12粒,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又能平均分成3份,又得3分;还能平均分成4份,还可以得4分,这个学生就可以得9分了。如果这个学生说可以平均分成6份应鼓励并加分。在这个活动中,还可以渗透“可能性”的知识,如学生经历一段游戏活动后,问他们发现抓出的豆子,能平均分成几份的可能性最大。

练习十四的6个题都是要求学生去动手分一分的。对于每一道题都要用学具去代替进行分一分。第1题“说一说你的分法”,不是要学生抽象地说,而是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边分边说。

第4题是同一素材,既按份数分又按每份数分。教科书还渗透了环保知识,要保护害虫的天敌——青蛙。

第5~6题渗透了有余数的除法,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分东西的活动中,并不是每次都是把总数刚好分完,存在着按要求分了后有剩余的情况。

2教学建议

这节内容可以用2课时教学。

教学单元主题图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你看到了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逐渐缩小观察的范围,只对操场上正在参加活动的小朋友进行观察,共有多少名小朋友?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如果把这些小朋友分成6组,而且每组的人数同样多,每组有几人?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而引出单元课题和第一节的课题“分一分”。

教学例1至例3时,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操作法。例1有两种操作方式,教师根据班上实际而定,其一是让每一位小朋友把6个☆分成两堆,分3次,得到3种分法,然后来找出其中一种特殊的分法;其二是让每位小朋友分一次,全班合起来出现3种情况,在这3种情况中找出一种特殊的分法即平均分。

教学例2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要分的总数是18串,然后用学具(●,▲,☆等)代替葡萄进行分一分。当学生操作了多种分的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分的结果作如下排列:

每盘2369

盘数9632

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中有趣的变化现象,总数18串葡萄不变,每盘放的串数增多,盘数就要减少。

教学例3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明确“平均分”,了解了把12支铅笔平均放入3个盒里每次放铅笔的支数有什么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活动,在人人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最后,教师还应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议论,如“若要把24支铅笔平均放入3个盒里,你准备怎样放?”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种正确的答案,教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学中估计的思想。

关于课堂活动的教学建议。课堂活动第1题应让学生独立操作,在分的过程中自己去判断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

课堂活动第3题是一个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在引导学生明确了游戏规则之后应让学生两人或三人一组开展游戏,这个游戏也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关于练习十四的教学建议。这个练习中的习题都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进行操作活动,每道题中的空都在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活动之后再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