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分析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准备。因此,它的基础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本小节安排了认识厘米、分米两个长度单位和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等内容。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已有一些实际感受和体验。据此,教科书在第54页首先安排了两幅集知识学习、情感培养为一体的情景图,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入测量长度知识的编排思想。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情趣和亲切感,能激起学生产生愿学、想学的心理需要。教科书中第54页的主题图(一)为教学提供了一幅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课桌面长度的生动画面。怎样才能知道课桌面的长度?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用自己的铅笔去量,得到的结果是“课桌有4支铅笔长”;有的用自己的手去量,得到的结果是“课桌有5拃长”;有的用数学书去量,得到“课桌比3本数学书短一点”的结论;有的用三角板去量……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得到的结果无疑都是正确的。这时,主题图(二)中女孩子的问题“为什么他们说出的数量不相同?”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右边的女孩子发现了,原来同学们“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老师的语言画龙点睛,“看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这句话不仅衔接自然,而且引出了学习重点。通过这两幅主题图的学习,不仅清楚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在解决测量长度中的问题的重要性。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安排了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长度,测量工具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以及怎样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等问题。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特点,教科书在第55页安排了一幅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图,把本小节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用讨论的形式鲜活地展示出来。情景图中两个女孩认为测量物体长度可以用直尺,因为直尺上有长度单位;图中两个男孩则从讨论中明白了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或分米作单位。主题图生动有趣,语言直白。充分运用此图,有助于学生认识测量工具、长度单位和后面2个例题的学习。教科书在第55页通过直尺图,直观地说明:这只是米尺的一部分和1 cm的长度有多长,由此学生可直观地看出1 cm的实际长度。教科书第55页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1 cm的长度观念,一方面从直尺图上直观地感知最大的两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 cm;另一方面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 cm的长度,进而联系实际想象出所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 cm。这一过程由直观到抽象,不仅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1 cm这一常用长度单位的牢固掌握。
关于如何用厘米作单位去量长度,教科书通过2个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相辅相成的例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测量物体长度的认知过程。教科书第56页例1,侧重于测量方法的学习:教科书安排了一幅情景图,一方面向学生说明怎样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按照情景图中两位同学所总结的测量方法,动手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再议一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动手量和动口说的过程中,知道量铅笔的长度时,要先把铅笔的一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铅笔紧靠直尺,再看铅笔的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例2侧重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科书安排了一幅学生用直尺量课桌面的长和宽的情景图,一方面巩固所学的测量方法,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测量物体长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如长度单位的选用、测量结果的表述等等。
教科书配合例题的学习,安排了两组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堂活动,第一组通过学生量橡皮的长度并说说测量的方法、量自己的手指宽度、量铅笔的长等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紧接第一组课堂活动后,教科书安排了分米的认识,让学生在数直尺刻度的过程中感知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直观地知道10个1 cm正好是1 dm。第二组课堂活动安排在例2的学习之后,重在引导学生掌握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再辅之以讨论交流,实现自我矫正,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例题的学习。
如何使用直尺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既是本节教科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在练习十二中安排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并注意突出其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习题的挑战性。例如教科书第61页的第10题就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首先它通过蚂蚁的动作、对话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摆出的方砖中展开想象,在动态中增强数感。其次,引导学生用旧知来推算结果,想:一块方砖边长1cm,已砌5块即5cm,8块砖砌成一排,一排就有8cm长。砌两排就是2个8块,也就是要16块方砖。教科书采用议一议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再如第4题则是结合巩固新知识的练习,有机地联系统计知识进行练习。学生通过把测得的数据填入表中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特征,可以帮助他们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感悟到统计的优越性。除此之外,练习十二第2,6,7题的答案都不唯一。这样的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建议
本小节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第54页的主题图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幅图,引导他们了解这些同学用了哪些方法去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各是多少?并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的课桌,同学们测得的数量却不相同?请学生议论后,再通过观察第二幅图,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感受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还需要统一长度单位。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用课件把主题图制成动态画面来创设学习情景,如教师可结合画面向学生解说:“同学们,图中的小朋友都在认真学习测量长度的知识,他们个个动口、动手、动脑,学得多么主动啊!让我们也像图中的小朋友那样进行学习吧!”这样不仅自然地导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还让学生明确本小节主要采用操作实践的学习方法。
教学第55页的情景图时,一是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对图钉、手指、铅笔等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测量、估计,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学习测量知识,掌握测量方法。二是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讨论学习的方式,认识尺子,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感知1 cm的实际长度。建立起1 cm长度的表象,并且通过在尺子上指认2 cm,3 cm,5 cm,8 cm长度,强化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教学第56页例1时,可以把示意图制成课件,使铅笔的长度部分(也就是尺子上0刻度到10cm之间)闪烁,让学生通过看图去发现铅笔的长度是借助尺子上的刻度量出来的。教师可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把例2示意图中小朋友的对话作为测量方法的引导语,通过分组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测量铅笔长度的操作过程,边操作边口述测量的步骤,最后让学生在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用尺子测量铅笔的长的,并进行测量方法的交流。
教学教科书第56~57页“课堂活动”的1~3题时,可让学生在反复的测量中,进一步掌握测量方法。教学第1题,可以让学生边测量橡皮(或其他文具),边讲述测量的步骤和方法。教学第3题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测量自己的铅笔之前先估计一下铅笔的长度,再测量验证,以检验学生对长度概念的建立情况,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教学分米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本上框中的两段文字,初步感知分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并且分米这个长度单位要比厘米大一些。然后,教师提出“1分米有多长?”“分米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吗?”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小组或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学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时,要突出学生看着尺子刻度数的过程,直观地得出1 dm=10 cm的结论,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最后,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 1厘米约是自己一个手指的宽度,那么,1分米约是几个手指的宽呢?”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观念。
教学第58页例2时,应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例2的图制成动画,并给3位学生的说话配上声音。先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怎样用尺子量长和宽,然后再让他们分组学习,自主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或分米),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并在组内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从实际操作中得到“1分米和10厘米的长度是相等的,只是选择的长度单位不同”的结论。之后,接着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量自己一拃的长度、凳子面的长和宽,记下并在组内交流结果。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对测量物体长度方法的掌握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测量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教学练习十二第1题时,直接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回形针、水彩笔、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强化量物体时,不论物体的长短,都要注意物体的一端必须与尺子的“ 0”刻度对齐。
第2,6,7题的答案都不唯一。练习时,放手让学生参加测量的实践活动,并且主动与同学进行测量结果的交流。在第2题的练习中,一是应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手掌的宽度不一定相同;二是测量结果的表述方法也是多样的,如“我的手掌宽5厘米”、“我的手掌比6厘米还宽一些”、“我的手掌宽度接近1厘米”等。练习第6题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中所填写的结果,指出谁的手臂最长,从中体会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多少的优越性。同时要启发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量,去发现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鼓励。
为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分米这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在练习十二中专门安排了第4题和第9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强化。第4题侧重于这两个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主要借助1 dm=10 cm来完成换算;第9题侧重于长度之间的大小比较,像19 cm和18 cm比较,9 dm和5 dm比较都属相同长度单位比大小,学生容易掌握,后4小题则是厘米与分米这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比大小,需要学生进行换算来得到结果,相对前2小题而言,难度显得大一些,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和点拨,最好能让学生表述一下自己进行大小比较的思维过程,以促进全体学生对这一换算的理解。
练习第10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根据条件和问题展开想象和推算,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想的过程表达出来。如果学生表达有困难,教师还可作适当的引导。
第61页的思考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当学生量出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后,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规律表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