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店民族小学教师:杨慧
好的公开课起到的示范作用既是显性的,也是潜在的,所以,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执教者本人都十分重视。为了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不仅执教者本人全力以赴,而且常常是整个教研组联合起来进行集团作战。他们彼此分工,精心设计,刻意包装,力求使公开课“尽善尽美”,然而“精心设计”“尽善尽美”的背后则隐藏着令人担忧的浮躁,更有对新课标的曲解。
一、教案“精心设计”圈住了学生的思维
我有幸看过一些公开课的教案,授课者的撰写可谓用心良苦:开头导入,中间进程,结语安排,可谓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甚至第几分钟讲什么内容,何时归纳,由哪一个学生回答哪一个问题都一一做了“精心设计”。或许有人会说,这也是为了教有序,学有辙;反之课堂不就杂乱无章了吗?诚然,此话不无道理。然而,凡事都得有度,教案如果“精心”过了头,那就与新课标的精神相悖了,那就是作假了!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硬要将自己所授的内容纳入某种被认为权威的教学模式中,如果是如此这般的“精心设计”,那就只能是借用课堂上演“教案剧”了。我认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主体参与成了虚假的被动配合,独立思考成了“牵引着赶路”,学生们主体性、创造性的火花难免被无情的浇灭。
我认为,许多教师的“精心设计”往往更多的是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因而,这样的设计更注重是否教的流畅,是否教的漂亮,是否教的“成功”。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注重实效和广度。教案如果框的太死,何来学生的自主?统得太严,怎现学生的合作?套得太牢,谈啥学生探究?戴着旧理念的“镣铐”,跳新课标的“舞”,苦了授课者,害了学习者,更何况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教学本身是灵活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意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意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和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的照案宣科,置那些意想不到于不顾,那教学的真正魅力也就黯然失色了许多。我认为,教案当然要精心设计,但更要潜心研究学生,同时教师还得多在课外下工夫,博采众长,夯实自己的教学底子。只有这样,他才能机智的智慧的处理好这样那样的“意想不到”;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真正满堂出彩,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痴迷与向往”
二、提问“精心设计”入瓮心也凉。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深入,毋庸质疑设计对“关键性问题”的连环提问,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高效率。
高质量、但时下的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千方百计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一旦学生的回答进入“圈套”,教师顿时喜形于色;一旦学生的答案游离于“标准”之外,教师就“急吼吼”的“引导”学生朝标准答案“靠拢”,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直至把学生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的回答修理成和“教师的答案”如出一辙方才罢休;而当学生还是“启而不发”时,执教者就只能将答案“和盘托出”,俨然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有时候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有时并不是发表对有关问题的个人的真实的看法,而是揣摩教师希望我怎样回答。怎样回答到“点子”上;学生所作的回答,时常不是自己思维的结果,而是为了应对教师的问题。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这样的课堂提问使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实,在那些根据标准答案提问的背后,恰恰体现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造性。缺少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理解,唯“标准答案”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具有这种“奴化意识”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三、课件“精心设计”浮躁充课堂。
眼下的公开课几乎成了“课件展示课”音像在课堂上“全面轰炸”,从“欢迎各位领导、同仁、同学”开始到“祝贺你答对了”“来点掌声”“你真聪明”再到“谢谢再见”,可喂热闹非凡!画面设计精美绝伦,文字色彩各不相同,图象显示动静有致,文字出现翻转飞动,真是叫人眼花缭乱,教学就在这样的“问---答----显示”中次第展开。短短40分钟一堂课,其容量大的惊人,这真得归公于多媒体的支撑,否则,无论如何都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如何呢?他们也很难有阅读、思考、反馈。(尽管让学生象征性的思考了,学生“表演”回答也非常到位);或者正思考着,画面早已切换到下一版块。在这种繁忙的学习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呢?
总之,一个教师的人文视野,阅读积淀和应变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决定公开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公开课堂的“活”而“精心设计”公开课,让大量的内容充斥公开课堂,而没有很好地去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去解决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误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学方式的替代,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翻新变化上,为一节公开课而“精心设计”大包装、大容量、多样式,那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误读。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这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心底去克服形式主义,在新课改的征程中奉献自己的教学魅力,去引导好我们的下一代。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轻松学习的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