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6月26日电中国考古专家最近在湖南一座战国遗址里出土的木牍上发现了2200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有着惊人的一致.
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镇出土的一片木牍上写着“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这样的篆文,经专家考证,是中国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并确是至今还为开蒙儿童所习诵的乘法口诀.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春龙和同事今年6月在里耶古城考古现场清洗出土的秦简时,发现一枚木牍上的数字排列很有规律,每个竖行的数字连起来就是一个乘法运算,如“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等.
更为奇特的是,每个关于“八”的乘法运算排列也很规则,它们排成一个横行,而且乘以八的数字从右到左依次递减.经测量,这枚木牍有22厘米长,4.5厘米宽.
记者看到,这枚记载有乘法口诀表的木牍浸泡在特制的药水中,右上角有些残破,木牍两面都有文字,字体为小篆向隶书过渡的一种字体.由于没有完全清洗干净,有些字还无法辨认.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古代的乘法口诀表.它给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实物资料.”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说.记载有乘法口诀表的一面有6横行的文字,但目前能看清的是关于乘数为“八”的运算规则.袁家荣说,从这枚木牍记载的数字来看,还不是很完整.记载下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应该还有另外的木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证实说,此次出土的战国简是中国乘法口诀表最早的实物证明,印证了文献中所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乘法和乘法口诀表已被运用.如果它是一本数学书的部分,意义将更为重大.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的《算术书》,成书年代为西汉文景时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说,乘法表在古代并非中国一家独有,古巴比伦的泥版书上也有乘法表.但汉字(包括数目字)单音节发声的特点,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后来发展起来的珠算口诀也承继了这一特点,对于运算速度的提高和算法的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管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都提到“九九”,也就是乘法表,两汉文献中的记载就更多了.专家推测,乘法表的运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很普遍.
刘钝说,过去人们知道的最早的乘法表见于敦煌和居延两地出土的汉简,这次在里耶出土的木牍显然更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湘西龙山县里耶战国城出土的战国末期至秦代的简牍数量已达1万多枚.高崇文教授认为,从春秋到两汉的简牍一次出土数量如此之多还是第一次.此前出土的秦简总数也不超过4千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