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全面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弥补新课学习时知识掌握的某些缺陷,完成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

2.沟通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本册知识内容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

3.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对知识及时进行整理、概括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在复习中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二)教科书分析

期末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科书从总复习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以本册教科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关系为主干,构建了本册的复习内容。

本册教科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数位概念,它是构建100以内数概念以及多位数概念的重要基础。数位概念又包括数位名称、数位顺序、计数单位、进率等内容,教科书在第13题中呈现了这些内容。其中第1题是看图写数,通过小棒图、算珠图和数轴再一次强化数位概念的重要作用。这3幅图反映了由直观、半抽象到抽象的过程。

从直观图来讲,学生可以从3捆小棒和5根小棒的不同表象中,再一次加深对“捆”与“根”这两个不同概念的理解。在半抽象图里,学生可以通过计数器直观认识“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占位”,从中体会数位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数轴的编排,既有利于让学生对数概念的感受从有限发展到无限,又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到100以内数的顺序,为把握数的大小打好基础。

2题在一些数的组成和分解的基础上编排了对94连续分解的题目。用这种分解形式,一方面强化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另一方面沟通100以内数的组成与20以内数的组成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联系,形成对数概念的整体认识。第2题的第(4)小题安排的是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的每个数中都有数字6,引导学生理解同是一个数字6,在不同的数位上就赋予了不同的位置值,加深学生对数位在计数中的作用的理解。

3题是元、角、分的换算问题。由于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换算的计算难度有所提高,出现了“32=()角”这样的换算题目。这样提高计算要求,让学生把换算方法应用在更广泛的换算内容中,让学生体会换算方法的普通适用性,提高学生对换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4题是涉及数感的题目。这类题目既涉及学生对“多一些”、“少得多”的理解,还涉及学生对可能性的初步感知。学生要从“甜甜可能有多少元”中,理解甜甜可能有28元,但不一定就是28元,还有26元、27元、29元这些可能,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对可能性有初步的感知,为今后可能性的学习作准备。

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是本册最主要的内容,其中反映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计算规律,是学生学习乘除法和多位数计算的认知基础。教科书通过第59101115题反映了这方面的学习内容。从《标准》对计算的要求看,10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以口算为主。为落实《标准》的这一要求,教科书在第5题安排了口算,其他的题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第910题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考虑难度较大,口算容易出错,所以对计算方法没作任何要求,但是教师还是要鼓励学生口算,从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方向与位置是通过第68题来强化巩固的。其中第6题文字虽然多一点,但营造的生活气息很浓。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学生应该对遥控板上的按键的前后左右的关系十分清楚。选这样一个题材来复习方位,能强化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又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

8题是辨认方位的问题。和前面新课出现的题目不同的是,前面题目中观察的学具都可以随手取来,学生观察获得表象后再回答,也就是说学生是依靠观察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的。这里被观察的道具(拖拉机)显然不是学生可以随手取来观察的,学生没有直观表象作支撑,要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获得问题的解答,这显然比新课的难度大了许多。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依靠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的内容反映在第712题。在第7题中,不要求学生说出图形特征,只要学生从这幅图中辨认出这些图形就行了。辨认图形是本册教科书对图形认识的最高要求,复习时要注意把握好这个要求。第12题是钟面上反映的几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的认读,有利于学生对钟面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掌握。

21题安排的是分类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分类方法。在扑克牌分类时,花色既可以按单因素的标准分,如把黑桃、红桃、梅花和方块分别放置到一起,又可以按双因素的标准分,如把黑桃中有图案的放到一起,没图案的放到一起。

1314题主要复习统计的知识。其中第13题是按人民币的币值分类统计,第14题按水果的不同种类分类统计。第13题是用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表的统计方法。其中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完所有的人民币是一个难点,学生可以用做记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点。第14题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其中“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突破了单一的记录方式。学生可以选择用图形记录,也可以选择涂色记录,其中涂色记录是从象形统计图向条形统计图进行过渡的内容。所以这道题既有对本册学习的统计内容的复习功能,又渗透了学生将来要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内容,是新旧知识进行衔接的一个内容,处理好这道题的复习,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

教科书用第1619题这样大的篇幅安排了解决问题的题目,主要是想突出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教科书遵循这一理念,十分巧妙地融合了生活中的用电度数的统计、购买商品怎样付钱等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些内容中,有些概念是学生没学习过的,如第16题的“千瓦·时”,这些未进入学习内容而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概念,通过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初步感知,能激发起学生对电的计量单位学习的渴望。学生不理解这个概念也不影响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只要初步知道“千瓦·时”能计量电就行了,对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留给学生以后去进一步解决。

(三)教学建议

1.本册总复习可用5课时教学。

2.复习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抓住全册知识结构的主干,突出知识重点,以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为复习主线,用它来联结、带动其他知识的复习。复习时应重点抓住100以内的数概念,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3大板块组织复习内容,而每一块中,又要抓住其主要内容。例如100以内的数概念就要抓住计数单位、数位等核心概念,用它来带动数位名称、数的读写法、数位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复习;在100以内加、减法计算中主要抓口算、估算和笔算方法的复习,从计算方法上解决学生算得准、算得快等一系列问题。

3.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组织复习内容,使全册内容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一教学策略在本册教科书复习中的具体体现是:

1)整体回顾全册知识内容。在复习的第1课时用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简单地回顾全册知识内容。通过学生个体回忆、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围绕“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进行回忆整理,在学生回忆整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归纳概括,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全册知识结构的整体印象。

2)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联系的基础上提高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学生对全册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的基础上,复习中一定要注意把全册书的内容按知识的联系划分为100以内的数概念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图形与位置、钟表的认识和统计这4个方面来展开系统的复习。复习时又要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把部分综合成整体,系统概括出全册知识的结构。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全面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内容系统化。因此,在全面复习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安排一个教学环节去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4)在复习中不能只抓知识技能的目标,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