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建议用2课时完成。

2.教学例1时,条件具备的学校,应该准备与情境图中同样多的小动物卡片,上课时把这些卡片贴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做过多的讲解,直接要求学生用自己掌握的分类方法对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分成4堆后仍然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种小动物多,多多少,所以还要求学生把这些小动物摆一摆。在摆小动物时教师可以作一个示范,强调最下面的一只小动物要对齐,左右的小动物也要对齐,这样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小动物摆一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认识象形统计图。

3.在例1的教学中,没有条件准备这么多小动物卡片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看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通过情境图与制作好的象形统计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象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通过这样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象形统计图。

4.在引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统计图中呈现了哪些条件(信息),然后再用这些已知条件(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问题不是提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和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比如你是这个森林小学的校长,你想了解些什么数据?让学生理解统计图是为生活服务的,强调统计图的应用意识,是本课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5.在例2的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要准备与例题同样多的硬币。在教师进行情境导入后,每组学生都要用硬币来摆一摆,在拼摆的过程中理解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例2的教学要注意与例1进行对比,比如在分类时,让学生比一比。两个例题都是在分类,但你们是按什么分的呢?让学生理解例1是按小动物的种类进行分类,例2则是按硬币上呈现的不同数量进行分类。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生活中像这样按数量进行分类的情境比较多,所以这种分类统计的方法我们也要注意掌握。这样突出两道例题的不同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统计分类的方法。

6.课堂活动第1题要安排在例1的教学后进行。教学时可以直接呈现例1的统计图和它的说明,让学生用自己在例1学习时掌握的统计知识来理解这幅统计图表达的意思及传递的信息。在教学这道题的统计表时,要注意把这个统计表与例1下面的填数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把图中的数据统计出来。不同的是形式上不一样,用统计表这种形式更完善、更清楚,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各个班得小红旗的数量。这样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应用自己在例1掌握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这道题。

7.教学课堂活动第2题时,调查的学生年龄要用数表示出来,比如某人7岁,就记录为7岁,然后再按6岁、7岁、8岁或9岁这样不同的数量进行分类,把这些岁数竖排或横排起来,形成按数据分类统计的象形统计图。

8.教学练习十六第1题时,要把第1题图形的摆放方式和例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这两种摆放方式有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只是摆放的方向不一样,传递的信息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理解到统计形式上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信息的读取。另外,第1题和第2题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具体操作。第1题是先摆再填,第2题是先分再数。也就是说学生在做第2题的练习时,要先用不同的记号把图中的月饼进行分类,然后再数出不同钱数的月饼数填在括号里。第3题可以按题目的要求做一做,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自己来贴这个象形统计图,这样学生不但能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还对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得更加深刻。当然题中的信息也要加以应用,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把培养学生发现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学习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