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数学世界   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

——《可能性》说课及教学反思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董礼焱

《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生活中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正确描述这些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验证、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定以游戏的方式引入,通过“猜一猜 → 摸一摸 →想一想 → 议一议 → 说一说 → 判一判 → 涂一涂 → 比一比 → 评一评”贯穿课的始终,以自制课件和摸棋子学具为助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听中思、摸中想、说中明、议中清、涂中用、猜中悟、想中理、评中进”,努力走进学生的数学世界,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自己的数学课堂。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构建自主、开放、富有生机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游戏中、活动中发现数学,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应用中发展数学,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并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开始我利用孩子们所熟悉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导入,通过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游戏的结果有“输、赢、平”三种不确定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引入可能性,由于所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情绪高涨,在自然而然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学生的“主角”意识、表达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重视体验。新课程标准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可能性》一课的教学我分两步完成。第一、感知“一定”、“可能”、 “不可能”。第二、联系生活,应用所学。本节课始终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观察思考与操作,自主地猜想、验证,自主地发现,自主地体验。前一教学活动以独立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才“猜”“摸”“说”等活动,让学生来感知、描述、提炼:“一定”、“可能”、 “不可能”。第二个教学过程是联系生活,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并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畅所欲言地描述生活中的各种可能现象,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力求人人参与,人人都有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人人都得到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在本节课中,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在备课时就感觉可能学生不能确定,就展示网上搜寻的信息:广州市每天大约出生180人,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自然而然地教育了学生多看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做个有心人。

3、挖掘教材资源,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课借助《可能性》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如;地球每天都在转动;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天气的变化情况等,通过让学生了解广州每天出生人口数、世界每天出生人口数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对祖国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同时通过情境设计中国的宇宙飞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登上月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4、关注课堂教学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对“可能性”的研究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评选最佳表现小组,并请学生说说下次还可能是这个小组表现最好吗?以非常肯定性的鼓励语言结束,使学生把学习兴趣延续到下一节课。

总体感觉效果较好,完成了课前制订的目标,学生的反馈较好。突出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重点,突破了难点----“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到真正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一、以学生为本,走进孩子的数学世界。

以生为本,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动手摸球、……“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设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收获,创造条件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有创新的机会。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在进一步巩固强化可能性相关的数学概念的同时,训练了学生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和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现实生活的数学应用意识,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师生共同实践,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人们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四、两点缺憾

    一是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没能及时捕捉有效信息,而是按既定步骤进行下去,

没能将以生成的资源好好利用,导致后面时间安排过紧。(黄嘉慧在第二个摸球时就已说出了可能是黄色也可能是绿色,目的已经达到,就没必要再进行下去)

二是在评价时,应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相信他们能做出很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