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书分析
这个实践活动主要应用分类、人民币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来开展活动。把这个内容安排到这个地方而不在认识人民币时进行,主要考虑到学生在认识人民币时还不会100以内数的加、减,在活动中涉及人民币的计算时要遇到困难。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后再来组织这个活动,可以扫除学生在活动中计算上的障碍,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充分地应用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个活动是一个模拟开商店的活动。采用模拟的方式而不是组织学生到商店购物的方式,是考虑到学生年龄小,集体到商店购物不现实。在这种模拟开商店的形式中,学生还可以体会多种角色,不但能担任购买者,还可以担任售货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人民币应用的全过程。在教室里模拟开商店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操作性强,每个学校都有条件组织这样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与学生在幼儿园时“过家家”的活动有相似之处,都是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活动,低年级学生有这方面的活动经验,学生也有兴趣投入到这样的活动中来。
这个活动分为情境创设、角色分配、购买过程、总结评比4个环节。
这里的情境创设就是要把教室布置为商店。这个布置不能由教师一个人完成,而是要组织学生调查了解街上商店里的布置情况,然后说一说怎样布置自己的商店。包括商品怎样分类、价格怎样制定、价格表张贴在什么地方比较醒目美观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要用到数学的分类和美术中的相关知识,还可以体会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还要落实“商品”问题,鼓励学生把自己多余的玩具、书籍、文具等拿来充当商品。如果学生不同意交易也可以在活动完后归还学生。最后让学生动手布置商店,在布置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角色分配是把学生分成售货员和采购人员。两类人员的比例要适中,一般说来售货员和采购人员的比例为1∶5比较合适。当然,两类人员在活动中可以进行交换,让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色中去体验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购买过程是这个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科书通过图画的形式集中体现了这个过程。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要从自己的需要、商品的价格等多方面去思考自己要选购的商品,并且可以对同一商品进行多方面(价格、质量)的比较。在购买时要求售货员要说出找补钱的全过程,如“应付8角钱,收你5元钱,补你4元2角钱”。购买者可以反问售货员:“为什么补4元2角?”直至售货员说出“5元-8角,用1元来减8角剩2角,2角加4元是4元2角”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购买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科书还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如“1元可以买哪些文具”是固定购物的总价而对商品进行选择;“用30元能买1本《新华字典》和1本《少年百科知识》吗”是用购物总价与商品价格进行比较;“我用3张人民币刚好买1本《白雪公主》,你能猜出我用的是哪3张人民币吗”是深化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理解。通过这样一些引导,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来。
总结评比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的内容包括对活动表现的总结和对知识应用的总结。在知识应用的小结方面,要引导学生小结出购物的基本方式,找补钱的基本方式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评出“最佳售货员”等,通过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教学建议
1.这个活动可以安排2课时完成。
2.由于这个活动对实施的条件要求并不高,建议教学中都按教科书中的方式组织一次购物活动,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在活动之前,建议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一些商店去看一看,增加一些购物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关注商店的布置、购物的过程,为活动的开展积累充足的生活经验。
4.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这个活动。可以把班干部的名称变化一下,如班长改为商店的董事长、副班长改为总经理,让他们出面组织商店的营业活动。这样使活动情境更接近于生活实际,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5.在突出学生活动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从活动的程序、活动内容、组织的方式等方面给学生出主意,特别是给“董事长”和“总经理”出主意,让这些“领导”能更好地带领他的团队进行活动。
6.在购物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颖的数学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活动前可以组织学生看一看教科书上的实践活动图。看图中的小朋友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哪些问题比较新颖。对照教科书想一想自己在活动中会提出哪些问题来“为难”售货员。也就是说,尽管这是一个实践活动,也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启发作用,用教科书的启发性丰富活动内容,使活动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7.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让售货员和购买者交换角色,让学生全面地感受活动的过程,才能收到较好的活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