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科书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科书分析

本节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主题图和认识钟表;二是认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三是了解计时方式的变化的数学文化知识。

主题图表现了清晨7时小孩起床的情境。从床旁贴的作息时间表来看,这个小孩能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早上7时准时起床也说明这个孩子正在认真执行自己的计划。窗外的公鸡满意地看着小孩,既是对小孩按时起床的赞许,又使画面充满了童趣。画面还呈现了公鸡报时这种最古老的报时方式。主题图把时钟放在中心位置,以此来突出时间的重要意义。图中的一切情境,如公鸡报时、小孩起床、作息时间的安排都是围绕时间展开的生活画面,因此,时间是这幅画最核心的内容。

主题图下方呈现了形状不同的各种钟表。这些钟表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按其指示时间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指针指示时间,另一类是用数字指示时间。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钟表形式的多样性和钟表功能的同一性,从中归纳出这些钟表都具备同一功能,即都能表示时间。教科书在中间呈现一个大钟,利用这个大钟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有12个大格,分别标有112的数,钟面上还有长短不同的两根指针,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一年级学生认识的钟面只停留在时针和分针,不涉及秒针。学生认识钟面是认识钟表的基础,打牢这个基础,后面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1是整时的认识。教科书选择了早上起床、中午吃饭、下午放学3个情节来认识整时。在编排方式上,教科书采用情境图和钟面时间对照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与时间的联系。钟面时间采用了机械钟和电子钟两种显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安排。例1对整时认识的归纳是采用从多个例证中找出它们的共同属性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3个整时钟面的认识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辨认整时的方法。

2的编排和例1基本相同,它展示的生活情境也可以看做是对例1的完善和补充。所不同的是,这里集中学习几时半,因此学生要认识两个计时单位“时”和“分”。还要注意的是几时半中的“半”字,是生活中的口语化,在钟面上要用“30分”来表示。把学生大脑中半时转化成30分,要结合钟面直观的认识,学生才能准确地构建这个概念。例2的归纳方式与例1不同,它不是对3个钟面上的时间的归纳,而是用描述的语言对其中的一个钟面进行描述——“分针指着6,时针指向89之间,就是8时半”。凭借这个描述,学生可以类推出9时半、3时半……的辨认方法。

3是认识大约几时,只保留了指针指示时间的方式,去掉了用数表示时间的方式。这是由于用数表示的时间是一个准确的时间,如805,准确的几时几分涉及时、分间的60进制,不属于一年级的认知范围,一年级学生只能把这个时间表述为“刚过8时”、“大约几时”。和数感、估算一样,这些表述在生活中运用得相当普遍。生活中很多情况都可以用一个大概的时间来描述。学生认识“大约几时”后,就可以结合前面学习的整时和几时半对一天的时间作一个大致的表述,相对完整地建立一个时间观念。

教科书在3个例题后面配了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题。课堂活动第1题是操作活动,用拨指针的方式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2题则是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的作息时间,把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直接联系起来,在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练习十共编排了5个习题和1个思考题,可以分成两类,其中第13题是配合例1~例3的学习,巩固学生对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的认识。第45题则是综合练习题,它不仅综合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还要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完成。例如第4题,学生要综合考虑自己在星期天上午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车去游乐场,什么时候在游乐场玩,什么时候回家。这些生活经验是书本上没有的,却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依据。

在本节知识的最后用连环画的形式编排数学文化,介绍计时工具的演变。4幅画呈现了计时工具演变的4个重要阶段,分别是立竿测影、日晷测影、滴漏计时、钟表计时,让学生从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中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连环画中的日晷和滴漏都闪耀着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科学的精神。

2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建议用4课时教学。

2.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把生活中的时间(如商店几时开门、几时关门,飞机几时起飞,电视台几时播“大风车”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认识钟表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再回到主题图教学。

3.对主题图的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看到的情况,再在全班交流。老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归纳图意。

4.教学认识钟面时,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样式不同的钟有哪些是相同的,引导学生归纳出钟面都被分成12大格,都有两根针后,再组织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时针、分针。

5.教学例1~3时,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外,还要求学生用钟面模型照书上的时针、分针拨一拨,重点理解时针要拨在什么地方,分针要拨在什么地方,用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教学本节知识时,要注意沟通口头用语与书面用语的联系。如平时我们说的“几点”书上用“几时”表示,“几点半”用“几时30分”表示。要向学生讲清楚口头用语与书面用语的差异,使学生能自觉地将口头用语转换成书面用语,尽快地将生活经验作用于本节知识的学习。

7.教学例1和例2时,应采用归纳法,让学生通过对每个例题3个画面的观察,特别是对时针和分针指向什么地方的观察,归纳出整时和几时半的判断方法。但例3不要用归纳法,要引导学生回忆,8时的钟面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如果分针不到12或超过12,就是快到8时或刚过8时,这样在整时认知基础上来认识大约几时,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8.课堂活动一定要体现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拨针,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学课堂活动第2题时,除了巩固所学知识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有的学生看电视晚上11时才睡觉,要抓住这样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晚睡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小学生一般应在什么时候入睡?

9.思考题如果难度较大,可以要求学生只画时针或只画分针来降低难度,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

10.教学数学文化时,可以采用学生边看连环画老师边讲解的方式,解决学生认字困难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小组交流,看学生还了解哪些有关计时工具演变的故事;还可以配合教学放一些有关计时的科教片、动画片或幻灯片,扩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数学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品质及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