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科书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科书分析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本节的教学内容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及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教科书安排了3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1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例题以月饼图和文字来创设情境,呈现学习内容,整个图暗含这样的意思,就是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应把左边的3个与右边的3个合在一起先算。

例题中在问题下面列出了算式23+3,体现了加法算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3+3的计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科书只通过对话框列举了其中的2种,至于其他方法,学生可以自己思考。

2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教科书同样用月饼图创设生活情境,呈现数学信息。图中左边2盒和3个月饼靠得较近,学生可以看出是23个,右边3盒放在一起,可以看出是30个,

然后呈现问题,构成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并提出了23+30这个算式,体现了算式与生活实例的联系。关于23+30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按群计数做的基础,所以教科书通过第1个对话框

展示这种口算方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种方法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教科书利用了计数器这种半抽象的工具作过渡,通过算珠图形象地展示了23+30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第2个对话框

引出另一种口算方法,即先算203050,再算50353。这样计算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这一方法学生在口算时有3个思维步骤:先分23203,再把整十数2030相加,最后把503相加。

1和例2题材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较强的对比性,集中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计算方法,是后面学习笔算加法的重要基础。

3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教科书的情境图是纸鹤,并通过文字、对话框等呈现信息。由于纸鹤情境是模糊的,信息呈现的方式又较多,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思维空间。要想知道小华折了多少只纸鹤,必须对题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从64只纸鹤中减去30只,才能得到小华折了多少只。由于64只纸鹤是一个示意图,不可能一只一只地数,所以,这个例题从主题图中无法看出64-30的算法。为了架起具体问题情境与算法间的桥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法,教科书在这里利用了计数器图作支撑,通过算珠图,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到64-30的计算过程,理解计算方法。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法也较多,教科书上只引出了1种,这种计算方法与左边算珠图展示的方法相吻合,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该种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包括了3个步骤:首先把64分成604,再算603030,最后把304合起来是34。本例的安排还充分体现了迁移规律,即学生可以利用两位数加整十数中的有关方法去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例题最后提出“还可以怎么计算”,有利于引导学生继续探索64-30的其他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对于两位数减一位数,由于学生已有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等知识作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和迁移学习,完全有可能找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所以,教科书要求学生通过试一试,自己去探索64-3的计算方法,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63页的课堂活动共安排了2道题。第1题重在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法,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巩固算法。这种动手操作活动,体现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第2题也是操作活动,让学生用摆小棒来巩固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法。但题目要求的层次却有提高,它不但要求学生按要求摆一摆,还要根据摆的过程写出算式,进行计算。

课堂活动的2道题都具有较强的对比性。一是加与减的对比,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二是计算方法的对比,有利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与不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练习八共编排了10个习题。第1~4题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第1题看图填数,用算珠图呈现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和算法,集中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的计算过程和方法,为以后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第2题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更好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第3题既是对加法意义的巩固,也是让学生利用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解决问题。第4题带有游戏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8题是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其中第5题看算珠图写算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计算方法。第6题是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对比练习。第7题应用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问题,也是对人民币计算的巩固练习。第8题是多个算式对应一个得数的练习,它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综合训练,相对于前面的基础题难度有所增加。

9题夺红旗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综合练习,有利于学生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全面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0题“算一算,议一议”是一道解决问题的情境题。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头猪”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对话框中给的“有28头白猪,20头黑猪”这个条件与问题的联系进行分析才能列出算式。除此之外,本题还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情境和条件提出其他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可用3课时教学。

2.教学例1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或挂图来呈现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然后重点探索23+3的算法。教师可先提出“3个月饼是应加在2盒中,还是加在3个中”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算法。交流时,应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33相加,先把23分成几和几等问题。同时,应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以便及时纠正错误,发现有新意的算法。如果学生把“3与“2相加,可结合演示造成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明确错的原因,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例如,把2盒与3个放在一起,教师问:这是5个还是5盒?

3.教学例2时,既可以用实物演示来创设情境,呈现信息,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投影仪来创设问题情境,呈现信息,这些条件都没有,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或挂图。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应让学生明确题意,能从情境中正确获取信息。即应知道左边有2盒零3月饼,就是23个月饼,右边有3盒就是30个月饼,并借助情境提出“一共有多少个月饼”这个数学问题。本例题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23+30的口算方法。教学时,首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23+30的算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交流算法时,应结合实物、计数器、多媒体或投影的动态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例如,如果学生从23起,用一十一十地数的办法计算时,可结合学生的交流把右边的3盒月饼一盒一盒地移到左边的整盒中去。如果学生说先算20+30=50,再算50+3=53时,可通过计数器的演示操作或投影演示,先把2盒与3盒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20+30=50,再把5盒与3个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确50353。学生在交流算法时,对各种正确的算法应给予肯定,对有创造性的算法应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创新的快乐。

4.教学例3时,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64-30,然后教师提问:“30应从64中的什么位上去减”,接下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交流算法时,可结合计数器的演示,重点点拨30为什么从64中的十位上去减的道理。如教师提问:如果从个位减,4只减30只够吗?例3后面的试一试,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发现不同的地方,从而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5.关于课堂活动的教学。

1题可以先让学生摆小棒,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整十数加整十数与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相同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法。

2题学生可以先摆小棒,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出算式,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算式,怎样算出结果,也可适当引导学生对该题进行比较。

6.关于练习八的教学。

1题和第5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懂算珠图所表示的意思:“拨入表示相加,拨去表示相减,个位上是几颗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是几颗表示几个十……”教师可以选择12道题作为范例,其余的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题和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分组说一说每道题上、下两小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3题学生做后进行交流时,可以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4题可直接在书上连线,也可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

7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8题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来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9题夺红旗,首先应该强调计算的正确性,对计算速度不应作过高的要求。

10题是解决问题,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根据图意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还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互议中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