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口算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体验算法多样化。
2.初步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善于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的能力。
4.通过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科书说明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是全册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及整理与复习。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及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既是学生对数的运算学习的发展,也是今后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掌握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儿童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在编排上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既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10以内加、减法的综合,也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重要基础。教科书这样编排,有利于儿童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建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本单元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的同时,提出用竖式计算。这既是计算方法多样化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方式自主选择不同算法,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计算中都获得成功体验,也是为今后继续、全面学习笔算作初步的认知准备。但这里还应注意的是,本单元的计算方式仍是以口算为主,教科书在第一、二小节都是引导学生用口算去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才开始引入竖式计算,但并未强求必须用竖式计算,这样既体现了加强口算的要求,也体现了尊重学生对计算方式的自主选择。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标准》的重要理念和目标。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充分体现了数学的问题性和情境性。把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形象的图画和生动的情境呈现信息,让学生以运用有关知识进行计算为活动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提示
1.继续加强口算
《标准》在第1学段和第2学段都提出了重视口算的要求。这是因为口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口算,此外,笔算的学习要以口算为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继续重视口算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的口算方法,鼓励学生口算。虽然本单元中出现了竖式计算,但这并没有减弱口算的意图,那只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是为今后继续学习笔算加、减法作准备。
2.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教师都应肯定,至于学生究竟用哪种方法计算,教师不必作规定,不必过早提出优化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40+20=□”,学生既可以一十一十地数:40,50,60,从而得到答案是60;也可以这样想: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算出得数为60。
但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生硬地去套用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运用有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创新自然形成的。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大多都以情境图的形式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探索。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是应让学生看懂图意,通过图画创设的情境感受到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从图中获取有关信息;二是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条件将静止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三是应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对活动的参与去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四是重视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不断丰富直观经验,从而理解算理和算法;五是应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思维过程,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思路,及时鼓励有创造性的算法。
4.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与儿童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丰富的题材,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价值,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