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科书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科书分析

这部分内容由1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组成。例题采用圆片和三角形为认知材料,这是因为:一是圆片和三角形这些学具容易准备,也便于学生操作;二是为后面平面图形的认识做必要的准备;三是用图形学具作操作素材的认知方式与一年级上的认知方式基本相同,有利于学生将一年级上所学知识正迁移到本册的学习中来。

这部分内容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按1个因素分类的分类标准为认知起点展开教学的。其中教科书编排的“把颜色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和“把形状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是学生一年级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凭借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教科书以对话框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吗?”对于这样一个较难的问题,教科书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先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实际上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学生真正要理解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把每堆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这个分类的动作。教学时要注意教科书的这种编排意图,不要把整个分类过程都当作新知识教学。

教科书在例题的最后出现“还能怎样分”是指不同于上述“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种有条理的分类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其他分类办法,如有的孩子可以直观地把握分类的条件,直接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摆在一起。

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形状相同、大小一样”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边分图形边把自己分的过程说给自己的小伙伴听。第3题有多种分法,如“把黑羊分到一起,白羊分到一起”、“把黑色的大羊分到一起,黑色的小羊分到一起”等,通过这样的分类,把一年级上、下的分类内容放在一个情境图中呈现出来,让学生从中体会一年级上期和下期的分类方法的相同与不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第4题要求按价格和类别2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比较关注对价格的要求而忽视对类别的要求,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分类的要求,是编排这道题的一个重要意图。第5题和第3题相似,不同的是该题采用的素材是立体图形,这就和图形分类联系起来了,所以这道题综合了分类和认识图形的内容,是从分类到认识图形的一道过渡题。

2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建议用1课时教学。

2.教学分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简单地回忆一年级上学习的分类方法以及怎样用这些分类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学生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书包、整理书架、收拾房间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在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分类积极性的同时,又有进一步学习分类方法愿望的基础上,再转入本课的学习。

3.在例1前半部分(第45页)教学时,可以先要求学生直接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按单因素分类,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在学生摆好颜色相同的图形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红色中形状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把白色中形状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让学生通过2次分类动作初步感知含有2个因素的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

4.在学生感知了原来学习的分类与这节课学习的分类的联系与区别后,教师要求“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的要求完整地提出,让学生知道要进行连续性的操作,预示着学生最简单、最初步的直觉思维方式的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对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5.在后面的练习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分类的要求。如在“形状相同、大小一样”的要求中,就从“形状”和“大小”这2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次要推广使用在前面例题中学习的思考方法。如要求“把能飞的又有羽毛的圈起来”,可以指导学生先把能飞的找出来,再从中挑选出有羽毛的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