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整体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让学生对身边与图形有关的物体产生好奇心,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能在分一分、摆一摆的活动中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会用这些图形拼图。

4.在图形拼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二)教科书说明

本单元包括分类、认识图形和实践活动——有趣的图形拼组3个部分,都是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这3部分内容的关系是:分类为认识图形和实践活动做一些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上的准备,在认识图形和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图形分类强化和巩固分类方法。

分类是一种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认识图形、统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要用到它。在一年级上期学生初步感知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本册继续编排了分类的内容,并由按1个因素分类发展为按2个因素分类,从分类标准上提高了学习的要求和难度,学生要思考“先怎么分,再怎么分”,也就逐步地理解并初步掌握了有条理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的掌握意味着学生能从事一些较为复杂的分类活动,也意味着学生分类能力的提高。教科书还注意把学生掌握的分类方法及时应用于图形的分类,让学生通过图形分类认识图形,并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结合起来分类,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教科书还通过实践活动“有趣的图形拼组”加深学生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同时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品质。

在此之前,教科书就出现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而且多次运用这些图形作为学具拼摆,就是说学生早已接触过这些图形。为什么本册还要专门安排图形的认识呢?这是因为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图形都是作为数数、认数和计算的学具去处理的,学生在数数、认数和计算活动中直观地感觉过这些图形的存在,但学生注意的是它们的数量,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些图形所表现的图形特征。另外在此之前,这4种图形是分散出现的,学生只能支离破碎地对它们形状的局部作出一些感知,尚未形成形状特征的整体认识,所以本单元集中安排认识图形有现实意义。

本单元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仅属于直观认识阶段,这里所说的直观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获得图形基本特征的感性认识;二是能在头脑中形成图形的表象;三是能正确辨认图形。在教学中,如果达到了这3方面的要求,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不要随意拔高要求。

(三)教学提示

1.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方法

分类是按事物的特点归类。事物的特点需要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才能获得,所以在教学分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其中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只有认真观察、比较、分析这些属性,才能找到许多相似或相同的事物的共性,学生才对事物的“类”有所把握,分类时才心中有数。

在分类活动中,要突出一个“分”字,突出操作过程。这个操作过程就是把学生对“类”的属性的思维活动外化成具体的操作程序。所以,学生的操作是与思维紧密联系的。这里所说的动作操作程序,就是要求学生的思维带有初步的逻辑性,弄清先按什么分,再按什么分。这种最简单的逻辑思维方式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学中要加强操作活动,通过操作程序与思维过程的配合,帮助学生从外显的操作动作中掌握分类方法。

2.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图形表象

本单元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分别是对大量同类实物的抽象与概括。一年级学生要把生字卡片、日历等实物抽象成长方形,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把对图形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适当增加实物,如认识长方形,除书上列举的生字卡片、信封、日历等外,还可以请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和教室地面,以此来增加抽象长方形的感性材料。二是要重视学具拼摆,在操作中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

3.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立体图形的一些面就是平面图形。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至少对“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等现象有所认识。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获得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平面图形,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整体认知结构,这个整体认知结构对于今后很多知识(如立体图形表面积等)的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

教学中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联系的方法很多,例如请学生用立体实物“印”着画平面图形;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拆开,讨论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等。用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构建几何图形。

4.突出首次认知的定向作用,正确建立图形表象

儿童对新知识的认知有先入为主的倾向,也就是说某一知识内容的第1次认知时的理解状况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定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搞好学生首次认知内容的教学,以免给今后的教学留下后遗症。特别是平面图形的教学,鉴于学生年龄小,不要求学生掌握图形的性质,但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图形,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正确感知图形特征,建立图形表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用折一折的方法,可以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的长度相等,还可以通过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式,了解小棒长短变化,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正确建立图形表象。

2)适当加强变式训练,促进学生对图形的全面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平面图形,教学时可给学生提供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例如同样是长方形,有的长方形要宽些,有的长方形要窄些,学生要从这些变式的图形中辨认出这些图形都是长方形。另外,图形的放置位置也要不断地变化,要求学生从正放、侧放、斜放的长方形中,都能辨别出长方形。这样,变换图形的呈现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5.重视图形拼组游戏,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图形拼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大胆拼组,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拼摆出富有学生个性的图案,特别鼓励拼组教科书以外的一些有趣的图形。在拼组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