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与位置》教学目标

1.会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结合生活实际找出第几组第几排的座位,掌握找座位的方法。

3.会辨认从正面、后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4.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初步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方向与位置。

5.积极主动地参与方向与位置的认知过程,体会方向与位置在生活中的价值,深化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体验。

(二)教科书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位置”最基础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因为生活中经常需要对物体的相对位置作出描述。如学生排队时,排在某同学的左边;描述自己的家住几楼几号;描述上学的路线等。这些内容是为今后学习测量、视图和作图作准备,是学生学习测量、视图和作图的启蒙内容。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给同学找座位、辨认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在这几部分内容中,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学生辨别方向与位置最基础的知识;给同学找座位是在前一知识点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找座位这种方式,渗透了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辨认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前面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部分内容的难度最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才能完成这方面内容的学习。

本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有:单元主题图、前和后、上和下、左和右、找座位、观察物体和练习五。这些内容的教学任务分别是:通过前和后认识前后方向;通过上和下、左和右认识上下左右;通过找座位渗透平面坐标最基础的知识,并从横、竖排号的描述中找出自己或他人的相应位置;通过观察物体,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单元主题图是通过图画的方式反映方向与位置的有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体现方向与位置现实意义的一幅启蒙性图画。图中呈现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生活情境,通过很多细节反映了生活中方向与位置丰富的内容。例如通过2辆汽车的前后排列,展现前后位置;通过气球和标语的相对位置,反映上下关系;通过警察指挥交通的手势,反映左右的关系;通过路标中的东大街、西河坝、南方花园、北门港的介绍,呈现东、西、南、北的位置;还通过两个小朋友玩指南针、两个测量员在用经纬仪测定位置等画面,反映方向与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另外,圆的岗亭、红绿灯、方形的地砖、窗户又是学生认识图形的好材料,为下一单元认识图形作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所以这幅主题图也可以作为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的主题图,这样一图多用,既体现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又有突出了知识在生活中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1是通过上学图来呈现学生的前后位置。在这幅图中,学生的行走方向是决定学生前后位置的关键所在(按图中学生向东行进),小红走在最前面;如果改向西行进,小方就走在最前面。前后方向的这种相对关系要求我们在确定位置前先要确定行走方向,所以图画中通过小红的手势,像路标一样指出这队学生前进的方向,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教科书这一意图的理解。教科书还通过小军为参照物反映位置的相对关系,“小东在小军的后面”这句话,实际上就反映了“小军在小东的前面”这一基本关系。同是一个小军,为什么一会儿在小红的后面,一会儿又在小东的前面呢?这就是位置的相对性所决定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素材,深化学生对前后位置的理解。教科书还通过“还可以怎样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学生的前后位置,通过说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前、后位置问题,体会生活中方向与位置的数学价值,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方向与位置的积极性。

2是用参观动物图片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上和下。和前后位置一样,上下的位置也是相对的。所以教科书在引导学生认识上下时先定出“大熊猫”这个参照物作为标准观察点(简称基准点),以这个点为标准去描述小羊和大象的方位。这样才有“小羊在大熊猫的上面”、“大象在大熊猫的下面”的观察结果。教科书中还采用改变基准点的方式,分别用梅花鹿和斑马作为基准点来进行观察,这样描述的方位就不一样了,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方向的相对性,从中掌握先确定基准点,再来描述物体方位的方法。在生活中,学生虽然都有用前后上下来描述方位的生活经验,但哪种情况下用前后来描述、哪种情况下用上下来描述区别得不是那么清楚。教科书采用竖立的图片和平行的行走队列让学生体会哪种情况下选用哪种方向词才能准确地表示物体的方位。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向词,也是这部分内容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这些方向的学习中,辨别左右是比较难的学习内容。因为左右的观察不仅要受到基准点的制约,还与观察者的方向有关,观察者面向学生时的左右方向与背向学生时的左右方向是截然相反的,提供的观察信息也会影响学生对方向的判断。比如情境图中的学生是面向观察者的,这时图上学生的左右方向与观察者的左右方向刚好相反。这时对左右的判断究竟是以情境图中学生的左右为标准,还是以观察者的左右为标准呢?也就是说,观察者自身的移动以及被观察者与观察者方向的不一致都会给学生的观察带来困难,影响学生对左右方向的判断。为了降低一年级学生学习左右的难度,教科书采用了图中观察者的方向与学生观察方向一致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左右来判断图中观察者的左右。所以教科书中图中学生都是背向坐的,这样图中学生的左右与观察者的左右就会保持一致。教科书的这个编写要求,教学中要给予高度关注,在教学和练习中都不要超越这个要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辨别左右方向,教科书编写时还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举左手和右手以及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左手、什么时候用到右手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作用于学习过程,借助生活经验来掌握所学知识。教科书还采用操作和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如指左右眼、左右耳,看自己的左边、右边坐着哪些同学,深化学生对左右方向的理解。当然,生活中辨别左右的素材还很多,但是教师在选用这些素材时,要注意选用的素材不要超越这个内容的教学要求,以免在教学中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

在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教学完后安排了1个课堂活动。这个课堂活动是学生在前面掌握的一些方向词的综合应用。3个活动的操作性都很强,其中第1个活动是按教科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通过学生的操作强化学生对上下左右的理解。第2个活动是联系生活实际的巩固练习,通过对公路两侧的自行车是否都是靠右行的判断,让学生初步体会左右方向的相对性,体会观察者的方向的变化对观察结果的影响。这道题除了要求学生判断出骑车人是否都遵守了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教育。并且要从路两边骑车人方向相背但都是靠公路右行的这一现象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辩证关系。第3个活动是拼图活动,在巩固学生所学的方向的同时,用拼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学习动力的准备。

4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找座位的方式,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同时渗透、孕伏平面直角坐标的有关知识。教科书通过教室里的座位这个生活画面,形象地呈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象限。图中的组别可以看做横坐标、排号可以看做纵坐标,非常直观形象。学生去寻找座位时,也要先找出第几组(横坐标),再去找第几排(纵坐标),找到横纵坐标对应的交点,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样在低年级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的相关知识,实现“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学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座位图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标准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而是以课桌为坐标点直观地反映横纵轴对应的交点。图中仅展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一个象限,且横、纵坐标反映的是组别与排号的数序关系;并且从学生观察的方位出发,把讲台设在图的上方,这样使图中玲玲的左右位置与观察者(学生)的左右位置完全一致,也就是学生的左边就是图中玲玲的左边,避免了图中人物的方位与观察者的方位不一致的情况,减少了学生描述方位时的困难。但是这样一安排,就使图中的排号变成从上到下的编号,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纵轴上的数由下到上排列的顺序刚好相反,所以,教科书只在这里作了一定的渗透和孕伏,并不要求学生建立明确的坐标概念,也不能在教学中出现“坐标”之类的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名词术语。

教科书在座位图下提出找座位的要求,这里有用“组”和“排”描述位置的,也有用“左、右、前、后”等方向词描述位置的。前一种描述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探讨找座位的方法,后一种描述启动前面的认知基础来探讨找座位的方法。所以,在找座位的教学中,要同时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来探讨找位置的方法,同时要把找位置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切实掌握两条(横、纵)线确定一个点的找位置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渗透平面直角坐标有关知识的编写意图。

4后面安排了1个课堂活动,这个活动采用连线和口答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不同的是,这里不是在一个水平面上找座位,而是在一个竖直的物体上找位置,所以这里不用“前、后”来描述位置,而是用“上、下”来描述位置,这是与例题不同的。尽管情境有所改变,但找位置的方法是没有变的,所以可以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找位置方法的掌握水平。

5是以学生画画为基本情境,呈现观察者从不同的位置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这是方向与位置的有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学生在理解这幅图时,首先要观察画画者的位置,知道小红是从前面画的、小明是从后面画的、小军是从左面画的,这就和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了,然后学生才可能按照图上所说的位置去观察,再把观察到的图像和下面的图片一一对应联系。

5后面安排的课堂活动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4个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同一个玩具,强化学生对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的理解。和例题相比,这个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操作性比较强,并且直观具体,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具体的表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科书要求在这个玩具的前、后、左、右进行观察,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这4个方向对这个玩具进行观察,然后对观察到的图像进行比较,并且在比较的基础上叙述自己的比较结果,这样采用操作、比较、描述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练习五安排了6个习题和1个思考题。因为本单元只安排了这一次练习,对其他知识的强化巩固都是通过课堂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这个练习中的习题是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其中,第1题练习“前、后”方向,第2~4题重点练习“上、下、左、右”方向,第5题练习找座位,第6题练习辨别物体。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分散到各节新课中去练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题用小动物赛跑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在关注赛跑的方向的基础上用前、后描述动物的位置。第2题和第3题都是用“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但是不同的是,第2题是按描述的要求放花盆,第3题则要根据玩具摆放的位置用方向词来描述这些位置,显然第3题比第2题要难一些,并且第2题每边只有1盆花,而第3题飞机的右边、大象的左边、小马的上边都有多个玩具,也就是第3题的练习比第2题更进一层。第4题和第5题都是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第4题体会“前、后、左、右”及在交通中的作用,这道题和第37页课堂活动第2题应该是一个类型的。第5题是电影院找座位的题材,这里尽管座位的形式和例题不一样,电影院是分单号扣双号排列座位,但是找座位的方法和例题是一样的,都是寻找横排和竖列的交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的知识在形式上可能有所变化,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教科书第1次用思考题的方式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挑战,要求学生对这个方队的队形进行想象,然后再用所掌握的有关方向和位置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道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可以采用学具拼摆的方式把这个队列变成直观的形象,也就是说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