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科书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科书分析

人民币的认识包括1个情境图,3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四。

情境图通过商场购物的情境,配合“买东西要用人民币”的文字,说明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情境图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需求。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明确告诉学生“人民币单位有元、角、分”,为下面的例题教学做必要的准备。当然,商场购物的情境图也蕴含有市场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方面的因素。

认识人民币新课的学习是通过3个例题来实现的。这3个例题的学习任务分别是:例1认识人民币面值,例2了解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例3理解人民币单位的换算方法,包括数之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换算方法。

例1用“认一认”为题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面值,并把分币、角币和元币分类摆放,有利于学生对元、角、分的理解。要注意的是,教科书要求现行流通的所有人民币都属于学生认识的范围,包括现在用得较少的分币。因为在这种货币没有退出流通领域之前,学生也有可能接触到(虽然接触机会较少),所以认识分币也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但是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不再列入学生认识范围。由于篇幅的限制,教科书只列举了部分流通的人民币,其他没列举出来的人民币,如1角、5角和1元的硬币,10元、第4套的50元和100元人民币,教科书用“你还认识哪些人民币”的问话,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这些教科书没有列举出的人民币,从而达到学生认识所有现行流通的所有人民币的目的。

例2通过1张1元币和10张1角币相等、1张1角币和10枚1分币相等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抽象出“1元=10角、1角=10分”的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然后充分运用元与角、角与分的十进关系,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人民币相邻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为下阶段的教学打下基础。

例3是在学生掌握了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并用人民币进行直观的交换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教科书没有对换算方法作总结和概括,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换算的过程。教科书用两个小孩的对话框分别对单名数与单名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过程作简单的提示,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名数的换算方法。要注意的是,对话框中的“1角=10分,4角就等于40分”体现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思维过程。在13角=()元()角中,这个思维过程显得更复杂一些,也就是说,在此只有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的任务,教学中要通过对这种换算思维过程的描述,落实这个教学目标。另外要注意的是,换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换算过程,掌握换算方法。换算中的数据也不是很大,比如单名数换复名数,就用“13角=()元()角”为例,因为数据比较小,学生很容易联想到10角=1元的直观表象,再结合13角10角3角来思考,就很容易找到把13角换算成几元几角的换算方法。教科书用降低数据的难度来引导学生掌握换算方法的意图,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和把握。

课堂活动安排了2个活动。其中第1个活动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元或10元的人民币。这里选用1元和10元,是因为这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在生活中应用得最普通,有利于学生启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第2个活动是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拿15元钱的这个外显性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并从多种拿法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练习四中的绝大多数题都是从实际问题入手,通过现实情境来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其中第1题是通过给希望小学捐款这个事例,在强化学生对人民币面值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8题通过换一换这种方式,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元、角、分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第3题要求在购物要付的钱下面画圈,第6题的先调查,再填空,第9题的买水果,都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从中体验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第10题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通过废品的回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注意第7题把数的组成与人民币的组成进行对比练习,沟通100以内的数与人民币的认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到较大的商场去摄像,将书上的情境图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使学习材料更生动具体,现实性更强。观察情境图时,可以指导学生边观察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帮爸爸妈妈买东西的,把学习人民币与生活情境图、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教学例1时,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带一些人民币来作为学具认一认(也可回家在父母指导下认识)。这样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人民币的面值,还可以认识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和人民币的防伪标志等,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有些大面值的人民币(如100元币)孩子不便带到学校来,教师也要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放大后指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认识人民币。

4.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凡是学生认识的人民币,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自己是怎样认识这些人民币的,通过学生的相互介绍发挥学生在认识人民币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认识的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应用价值上面。

5.教学例2时,要用人民币作为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人民币相邻单位间十进关系的理解。操作与学生的交流一定要同步进行,让学生边操作边说为什么要这样交换,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教学例3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可以采用学生一边用人民币进行操作换算一边说换算过程,用直观操作与分析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如果学生基础好,则采用对照人民币换算率直接分析换算方法,可以采用学生先讨论,再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经历人民币换算的全过程,在学生分析过程中,可以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的语句来描述自己的分析过程,从中初步掌握一些逻辑思维方法。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如“4角=40分,40分=4角”、“10角=1元,13角=1元3角”,通过这样一些对比,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6.课堂活动的第2个活动,可以把拿人民币的活动与数的组成结合起来。通过10+5=15,10+2+2+1=15,10+1+1+1+1+1=15,5+5+2+2+1=15等多种组织方式,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体会人民币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7.结合练习四第3题的教学,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文具店里买一件自己需要的文具,并把买文具的过程在班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再做第3题,学生就更能感受到这道题的现实意义。教学第26页第6题时,要指导学生先调查,再填空。学生可能调查到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如书包,有几十元1个的,也有十几元1个的。教师要抓住这些学习材料进行讨论分析,为什么有的书包这么贵,有的书包这么便宜?如果你要买书包,你准备买哪种书包?既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又让学生学会合理用钱、节约用钱,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中。

8.教学第27页第10题时,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图意,讨论为什么要回收易拉罐、矿泉水瓶和牙膏皮,弄清楚其环保价值后,再对图中的问题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