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创新为本  激活课堂兴趣

—从一例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去消除学生学习应用题心理

作者: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富丽小学 邓 冰  转贴自:番禺区教研室小数科

 

以人创新为本,激发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消除学生对应用题解题心理障碍是目前数学教学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系应用。现有的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 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提出应用题多种方法教学的理论设想,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某些知识对于教师是已知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知识设计成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再发现、再创新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材本身的内涵,开展研究性学习。怎样按着学生解题思路进行教学,创新地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这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就从一例应用题多种方法解答的教学,消除学生对应用题解的心理障碍,引发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本课例教学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消除学生对解答应用题心理,激发学习数学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一、教学过程:

教师: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95千米的两站相对开出,4.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A、根据:甲行的+乙行的=两站间的距离,得方程:50×4.5+4.5X=495

教师:这位学生思维很好,能运用两人行的路等于总路程的知识。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B、 根据:两站间距离--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得方程:495-50×4.5=4.5X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老师话音未落,这时有几位同学在下面争着举手回答。)

学生C、老师,我还有方法:根据两站间的距离-乙行的=甲行的路程,得方程:495 - 4.5X=50×4.5

(这时还有学生不断争着回答,我想先按原讲完这节课?还是继续让学生探索下去呢?如果探索下去,这节课内容是完成不了的,如果阻止学生探索,更不忍熄灭已点燃的创新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教师:不错,很有想象力。其他同学还有方法吗?

学生D:根据(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相遇时间=两站间的距离,得方程: (50+X) ×4.5=495

教师:对以上四种方法作肯定和表扬之后,直接把问题向学生敞开,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这道应用题运用多种方法解答,小组交流讨论,继续寻找方法。 (学生积极性更高涨,学生的潜能也真不可估量。于是学生又探索出如下几种新颖的方案。)

学生E: 根据两站间的距离÷相遇时间=甲乙速度和,得方程:495÷4.5=50+X

学生F: 根据两站的距离÷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甲的速度,得方程:495÷4.5-X=50

学生G:根据两站的距离÷相遇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得方程:495÷4.5-50=X

学生H:说教师还有用算术方法解答。老师说对啦,继续思考…,今天我们没想到这道题竟成了“会下金蛋的母鸡”,这是同学们的聪明智慧。 

二、实践后的反思

本教学案例当然不能被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范例,其中一点就是改变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得到解决。但其较为真实反映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些情况,某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通过实践,我谈谈几点认识。

成功之处

1、 消除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解题心理障碍及激发兴趣思维

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发现解题的方法,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得到了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课堂改革新要求;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2、 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案例开展研究性学习

本教学案例能体现出运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应用题,打破了学生对应用题解答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让学生充发现问题(如学生D、E),通过小组进一步讨论探究,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从互逆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学生F、学生G、如学生H),并充分挖掘课例的本身内涵,开展研究性学习。这节课更新了教学观念,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3、教师较灵活地处理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本来教师的用意是让学生C的回答引导至本节课的课题中来。但通过教师细心的观察,最后还是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才有后面的学生更多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现。

影响因素

1、教师受教学任务所迫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受教学内容和课时所约束,所以课堂上只顾赶教学进度。为了能顺利完教学任务,千方百计地想牵着学生沿着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发展(如学生C提出问题之前)。

2、教师想法不必让学生掌握这么多种方法学法指导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其然,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从根本上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如为什么会出现多种方法,关键是教师设计时没有想到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教学目标中没提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对学生未讲清怎样去分类讨论。

3、教师未督促学生得出高水平的结果和过程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没有花时间对学生们正在练习的去进行广泛地质疑或督促他们去深入探究,教师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到,这无疑是失误之处。 有时好像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方向都被教师控制着,学生缺少真正的自主性。教师没有鼓励或考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课堂交流呈现出单调性。

评析.改进的策略

1、为了消除和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让学生不断创新,老师在提出问题创设思考的情景的同时,应该在观念上首先要相信我们的学生,为他们思考和提出质疑留下足够的时间及思维的发展的空间。因为“问题解决”不仅要求解决已有的问题,而且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提出新的,不同的问题,激活学生各种兴趣心理。

2、在学生H回答之后,教师可以总结一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种方法。向学生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成为一位好的数学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具有一定数学基本功,要认真的钻研教材、了解教材体系、研究教学方法,更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研究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我们看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怎样去突破教学难点,怎样去处理好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教师指导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使得教学过程设计得更加具有艺术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启发我们做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教师未能预期完成他的教学目的,但他们却创造了一种氛围,消除积压在心理的各种障碍,让学生学会尊重相互了解。成功是建立了一种学生参与全班讨论的相互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此做法,更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赵启泰、周淑芬主编)

2、夏永忠 教学设计的处理看课堂教改 (2002.1数学杂志)

3、李忠如 实施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