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减几》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例1~例3,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三。

例1安排的是学生买铅笔的情景图(如下图),主要是因为铅笔与小棒相似,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并且呈现的是怎样从1捆和1支铅笔中拿走2支铅笔的情景,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要思考解开1捆小棒。这个解开1捆小棒的动作能较为形象地反映从十位上退1的过程,是退位减法的关键所在,所以买铅笔图作为退位减法的直观图形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作为退位减法的第1课时,教科书仍然通过数铅笔图(如右图)要求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当然学具既可以用铅笔摆,也可以用小棒摆。通过学具操作建立表象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和进位加法一样,在讨论中也要倡导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不要穷尽所有的算法,每个学生掌握适合他自己的一种或两种算法就可以了。

例1后面编排的算一算,属于练一练的题目,所以教学中不必像新课一样教,要求学生用例1的计算方法直接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获得“想一道加法,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的体验就行了,同时体会用数数减的方法比较慢,从而产生优化意识。

例2是进一步巩固11减几的计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切实掌握好11减几的计算方法,以利于后面的学习。

从例3起编排一图二式,并由学生看图把两个减法算式写完整,之后再计算。学生在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一图四式了,所以这是列式,没有问题。同时通过这个图把算式中的3个数据都完整地出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掌握用一道加法算式算两道减法的计算方法(8+3=11,11-8=3,11-3=8),同时又在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好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科书在3个例题的安排上注意了一定的层次性。其中,第1题安排得最为详细,以后逐步放手。学到例3时,要求学生自己写出算式计算,并要求学生独立计算11-7和11-4后再交流在计算中使用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方法也体现了逐步优化的过程。

课堂活动安排了分一次小棒说两个算式的活动,其目的除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以外,还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小棒,这同一图二式的观察方法基本相同。在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写11减几的算式,巩固练习11减几的计算之后再要求学生有规律地写,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它们的规律,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它们,并和进位加法一起,形成口算系列。

练习十三第1题主要练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用竖排的方式展示其关系。第2题完整的呈现了11减几的减法算式。

2.教学建议

1.本课题建议用2课时。

2.11减几是学习退位减法的开始,为了沟通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内在联系,并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一些算理上的准备,可以在教学11减几的退位减法之前安排如9+()=11,8+()=11,7+()=11,6+()=11这样的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准备题,用来帮助学生找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学习之间潜在的联系,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做一些必要的学习准备,如顺数、倒数1~11各数、说11的组成、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等。

3.教学例1时,可以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基础比较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也可以由教师重点指导一种计算方法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计算方法。

4.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基本方式仍是采用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交流中注意收集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学例1后面的算一算和例2时侧重以优生指导学困生,同时注意比较不同算法的优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5.教学例3时,可以让学生先看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例3后面的算一算则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以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6.教学练习十三第5题“猜一猜”(如下图),可以指导同桌学生都做一张点子图,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可以做这个游戏。第7题要突出多种思考方法,如一一对应,1个学生坐1把椅子,看有多少学生没椅子坐,或是用学生人数减去椅子的把数,都能算出还差多少把椅子。

7.练习十三的第3题和第8题主要是11减几的简单应用,有的条件是用文字呈现的,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指导学生用学具帮助直观理解。

8.对于思考题,可以提示学生这样去思考:先想2+()+4=11,然后想在3,5,6中,找出5,再看4+1+()=11;也可以想在3,6中选出6,则最后一空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