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20以内进位加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积极参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能获得一些简单的、初步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如用加法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的问题。
5.能克服数学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科书说明
本单元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学习质量都会给本单元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中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计算策略(如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加)上的准备,20以内的数概念,特别是数的组成(如9和1组成10,10和3组成13)为本单元计算方法的探讨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本单元是全册教科书的教学重点之一。因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乃至多位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100以内的加法都可以分解为整十数加整十数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26+68就可以分解为20+60和6+8。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口算的基本功,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水平,教学时要注意这方面的要求,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出口算速度方面的要求,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得数超过10的加法,包括9加几、8加几和7,6加几这3个小节。这里所说的9加几实际包含了9加几和几加9的内容,因为这两部分内容都是相近、相似的。在前面感知过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9+3和3+9不仅得数相同,计算方法也相似,只要会计算前一个算式,后一个算式也就会做了。这样,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编排也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后面的内容也是如此,如8加几就包含了几加8的内容,7加几就包含了几加7的内容。
在呈现方式上,本单元是以问题情景式的方式呈现,改变简单的“例题+答案+练习”的编排方式,采用《标准》中倡导的“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进行编排。强调动手操作、多向思维、合作交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探索解答方法。鼓励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些都是本单元编排上的重要特色。
(三)教学提示
1.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每个小节都是采用的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单元主题图就是一幅踢足球和学生跳绳、踢毽子的活动场景。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采用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使学生通过这些情景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情景还能赋予学生一些启发和思考,促使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取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更加活跃,才会更加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本单元的学习中来。
2.加强学具拼摆,为计算方法多样化的讨论提供表象上的支持。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究,一是以原来掌握的一些知识作认知基础,二是要依靠学具拼摆中获得的表象的支持。学具拼摆,是学生把学具作为中介物,利用自己的拼摆过程,把蕴含在学具中的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外化出来,学具拼摆的过程就反映了计算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学具拼摆,给学生留足学具操作的时间,并指导学生的操作方法,还要要求学生手、脑、口配合进行学具操作,在学生通过操作,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3.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在学生操作表象的支持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每个学生都至少思考出一种意见的情况下,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学生讨论出来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的每一种想法,并且不能过早地优化,以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要注意不要穷尽每一种算法,每个学生掌握一两种适合他自己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了。
4.教给学生迁移方法,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迁移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反之,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具体说来,一是要把学习10以内的加法中的一些学习方法运用到20以内加法的学习中来,二是不平均使用力量,重点教学9加几,然后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后面的学习中去,这样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