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法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9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和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七中的习题。可以安排1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9加几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完成练习十八中的习题。

2.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学例1时,要出现运动会场景挂图、幻灯投影(或课件),并用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场面,吸引学生“入场”。

先显示左边看台上的饮料,并提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此时,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之后,请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以赞扬和鼓励,并着重说明凑十的方法。这里,可以用实物(或课作)演示,先把纸箱里的9盒凑成10盒,装满一箱,然后箱里的10盒和箱外的3盒相加,一共是13盒饮料。使学生对“把9凑成10”有个清晰的印象。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小朋友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再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据:踢毽的9人,跳远的6人。解决问题的条件具备了,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算,怎样计算,进而算出得数。

然后,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画面上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共同提出问题,教师整理、选择,让学生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例1的教学分几个层次,从运动场景的展开到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例1教学,让学生了解9加几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凑十法”。

3.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教学例2时,要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凑十的过程,从而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计算9+3时,先让学生在左边摆出9根红色小棒,在右边摆3根绿色小棒,然后可以启发学生想:怎样把9凑成10?引导学生边摆边说,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同时把1根绿色小棒与9根红色小棒合并),10再加2得12。同时,可以用绒线或彩纸条把摆好的10圈起来,突出凑成的十。在计算9+7时,让学生想一想:把9凑成10,7应该分成几和几?由学生边摆边说,并自己填写计算过程和结果。通过边摆边说,使学生头脑里形成凑十的表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凑十法”。

4.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

教科书第98页“做一做”中的练习题,组织学生逐题练习。第1题,给出实物图,要求学生“圈一圈,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凑十的过程,算出得数。第2题,给出实物图和算式,引导学生想象着“把一盘鸡蛋装满,凑成10个鸡蛋;把一盒蛋糕装满,凑成10个蛋糕”,算出得数。第3题,只出现算式。以前两个算式为例,引导学生想象摆的过程,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得10,10再加几得十几。其余各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说出口算过程,算出得数。使学生能独立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不习惯用“凑十法”而使用别的方法,也是允许的。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应让学生在长时间练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凑十法”的优势。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画面情境,弄清楚把左边的9只小羊和右边的7只小羊合在一起,看一共是多少,就要把9和7相加。之后,让学生填写算式。在计算9+7的同时,又一次了解加法的本质。

第2题,课前把题抄在黑板上,供课堂上练习使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计算某道题。比如教师出示题后,可以说:“谁想出了哪道题的得数,就可以告诉老师。”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弄清计算过程。得数出齐后,可以用不同方式让学生熟悉各题得数。之后,依次让学生观察左、右两组题,使学生直观地看到9加上不同的数,得数不同。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时,得数也随着变化,以渗透函数思想。

第3题,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算式。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计算过程,以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对于第一题,可以让学生加上丰富的联想讲述小蚂蚁搬运青虫的图意,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强化:“蚂蚁虽小,它们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大青虫。”以渗透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

第4题,“用数学”。可以照前面的要求,引导学生说图意,弄清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条件)、数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

第5题,看图填算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丽的画面,自己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并计算出得数。可以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应该肯定是正确的。另外,注意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如果有学生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计算正确的同时,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第6题、第7题,都是学生已经熟悉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辅导。做完第7题后,可以选两题,比如6+3与9+7,让学生比较计算方法。同时还可以课前把第7题的内容制成卡片,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以开火车等形式练习,以提高熟练程度。

6.引导学生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例3时,先出示例题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楚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一个条件是“乐队有5人”,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另一个条件“唱歌的有9人”。列出算式9+5之后,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9凑成10”,“还可以把5凑成10”,再让学生动手摆出计算过程。操作后,可以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把9凑成10和把5凑成10的印象。同时指出:遇到9加几的计算,既可以把9凑成10,也可以分9把另一个加数凑成10。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凑十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计算出得数后,特别说明:得数14,表示参加表演的人数,在14后面写“人”,并在“人”的外面加上括号。强调:像这样的题,计算出得数后要写出单位名称。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加法的含义,说一说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要计算一共有多少人,需要把唱歌的9人和乐队的5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算,9+5得14,一共有14人,使学生理解用加法算的道理。

7.学生尝试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中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尝试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指点:先看画面,弄清图中说的是什么事,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在学生算完后,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南瓜”的问题是怎样想的说给本组的同学,也可以请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在练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体尝成功的喜悦。

8.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学生填完算式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交流解决问题的体会。在巩固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2题,教师可以制成教具,供课堂上练习使用。练习时,教师指一个数,让学生说得数。先按一定顺序指数(如,从“4”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指),让学生说得数;再随意指数,让学生说得数;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的式题。然后,让学生把每个算式写在写字格内。这种练习形式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用到,制成教具就比较方便,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各数进行练习。

第3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练习时,可以先提醒学生:认真看题,看清楚是算几加几,还是几减几,再计算。做完后,师生共同评议订正,使学生明白要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然后,可以用课前准备的题卡(依本题内容为主,补充9+2、9+6、9+4、9+9等题),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9.关于第102页上思考题的教学建议。

这道思考题是用图画和对话形式表示的情境题。注意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弄清题意,即题中的事理情节,以及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再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道思考题有多种解法,学生会哪种都可以,不作过高要求,也不作统一要求。

解决题中“一共有多少人”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我”(可以起个名字:小英)既不属于前面的9人,也不属于后面的5人。可以画出下面的图,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道理。

○○○○○○○○○●○○○○○

                 小英

至此,学生就能很容易想出计算方法,列出算式:9+1+5或9+5+1,算出共15人。

还可以这样想:小英前面有9人。说明从前向后数小英是第10个,也就是连她在内有10个学生,她后面还有5个,用10加5算出总人数;反之,小英后面有5个,连她在内就是6个学生,她前面有9个,用9加6算出总人数……

10.教学9加几以后,可以照教科书第112页上的加法表,把9加的题目竖着排列起来写在纸上,贴在教室里,供学生课上、课后练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