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加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上节教材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同时,本节教材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本节教材也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8、7、6加几的口算方法,第二段是“用数学”。

1.8、7、6加几的口算。

例1(第103页)用一群小学生去公园买门票的场景引入计算“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画面上显示出两种方法解决问题:(1)接着数,数出结果;(2)思考8加5等于多少。不再出现一一点数的方法,比上节教材提高了一步。

“去公园”画面下面显示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解决8加5等于多少的问题,认识把8凑成10的过程。教材中还在8+5算式下面注出不完整的凑十过程,要求学生自己把加数分成2和几并算出结果。这样,及时抽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方法,促使学生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2(第103页)只给出算式,要求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该怎样算。例2中3道式题,8+4、7+6、6+5。在例1的基础上,计算8+4,可以将把8凑成十的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计算7+6、6+5采用“凑十法”,强调怎样把7、6凑成10。把7凑成10要把另一个加数分成3和几;把6凑成10要把另一个加数分成4和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凑十法”完成新的计算题:7+6、6+5,提高学生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3(第104页)以8+9为例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1)把8凑成10;(2)把9凑成10;(3)根据9+8=17,想出8+9的得数。具体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其中,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算8+9=17是重点内容。教材中想的过程以9+8=17与8+9=□上下对照的形式出现,给学生算8+9时一个依据,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这里,不要求学生概括,只要学生说出:因为9+8得17,所以8+9也得17。

例3之后的“做一做”(第104页)中,安排了四道巩固练习题。第1题有实物图,让学生“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熟悉把8、7凑成10的过程。第2题,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说出用“凑十法”口算的过程,算出得数,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凑十法”口算的方法。第3、4题是8、7、6加几得数是十几的式题。所不同的是第3题是大数加小数的式题,第4题是小数加大数的式题。第3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巩固8、7、6加几的口算方法。第4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计算,即用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式题推出相应的小数加大数式题的得数。比如9+6=15,所以6+9也得15。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练习十九中安排了8道练习题。

练习题的编排与练习十七大体一致,习题形式也都是前面出现过的。

2.“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

例4(第107页),呈现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与9加几“用数学”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围绕“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显示出不同的解决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科书第107页的“做一做”中的练习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情境题。画中有小鸟在树上唱歌,又飞来几只小鸟,还有小松鼠在搬运松果。根据画面内容,可以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和“还剩几个松果”两个问题。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一些。学生不仅要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数据,还要根据图意和问题思考,确定计算方法,再算出结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更深一些,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做准备。

练习二十中安排了5道题和数学游戏。

第1题,用图和对话形式表示和情境题,与例4相似,用于训练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给出一种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所需要的数据,即母鸡的只数和公鸡的只数,然后计算出结果。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画面资源,引导学生按颜色分类(白鸡、花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2题,是9、8、7、6加几的混合练习。其中还有10以内的减法题。

第3、4题,都是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题。让学生练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第5题,是填未知加数的练习。既巩固已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又为学习减法做准备。

教科书第109页下面是一个数学游戏。可以做“找朋友”游戏,也可以安排成“抢答案”游戏。“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练所学的口算题。“抢答案”游戏对提高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