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4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九。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是帮助学生继续深入掌握20以内的数概念。要求学生不但知道10和5组成15(10+5=15),还知道12和3组成15(12+3=15),11和4组成15(11+4=15)等多种数的组成方式,提高学生对数概念的掌握水平;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计算方面的准备。

例1(如下图)是以小棒作直观学具,探讨13+2的计算方法。借助小棒的直观性,学生很容易观察出2根小棒应该加在3根小棒上而不是加在1捆小棒上,对齐数位加减是本小节知识的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有小棒图的配合,学生就能形象地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科书还注意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注意的是,在讨论算法时既要考虑到算法的多样化,又不要穷尽所有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算法只是提供一个范例,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说出来。如教学中学生没说出数数的方法,而是用其他方法代替,教师就不要反复做工作,“逼”学生一定要像教科书上那样说出“从13起接着数两个数:14、15”的计算方法。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是教学好这部分内容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例2的编排方式和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呈现的内容不同。例1是不进位的加法,例2是不退位的减法;还注意用15=2+13,15-2=13来沟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例1、例2结合加减算式出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术语,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的加减教学做必要的准备。在这里只要求学生有个初步印象即可,不作过高的要求。

例3用一图二式的方式,进一步沟通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在沟通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都要对齐数位的计算方法。

例4借助具体的情景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所学会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同时也是将数的运算范围扩大。

课堂活动用摆小棒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用看卡片口算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提出了必要的要求。拨珠计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

练习九用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第9题开始出现了一个条件,是用语言表述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教学建议

1.本课题建议用2课时。

2.教学时要注意本小节内容教学的双重任务。一是深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如通过13+2=15,学生应该知道15是13向后数2个数,13和2组成15;另一方面要掌握计算方法,如上例就要掌握2要对着13的个位相加的计算方法。

3.教学时要组织学生讨论,以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但一定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后,再组织讨论。如果一出现题目就组织讨论,反映慢一点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想出自己的算法,就被反映快的学生抢先说了答案。长期如此,反映慢一点的学生就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这样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发展。

4.在突出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时,不强求某种算法就是好算法,更不要过早地进行算法上的优化,因为老师认为优秀的算法不一定适合学生,只有适合学生自己的算法,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好的算法,况且过早地进行算法优化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5.练习九第4题的两个表格,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后再去观察数的特征、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学生,概括出来的规律不一定完整,但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第5,6题可以让学生用卡片代替气球或铺设成桥面进行找朋友或过河的游戏。第9题,如果学生对用前言表述的

条件理解困难,老师要用画图或实物替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逐步抽象。思考题是开放性较大且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教学时,可以组织有余力的学生充分交流。本题的组成方式很多,基本的方式有:5+5+2,5+5+1+1,5+2+2+1+2,5+2+1+1+1+1+1。学生不必思考出所有的方式,只要思考出一两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