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各数的认识》教法指导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单元主题图的观察和捆小棒、数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2.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19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是由2个十组成的。

3.能认、读、写11~20各数,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4.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知道同一道加法或减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能与同伴合作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科书说明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概念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概念、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学习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本单元教科书主要由认识11~20各数(含单元主题图)、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几部分内容组成。这3部分内容中,单元主题图起着激趣、启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本单元知识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也就是为本单元的学习作学习动力方面的准备。认识11~20各数是本单元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它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着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的学习质量,所以,教科书采用了手、脑、口并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中帮助学生牢固地建立20以内的数概念。然后以20以内的数概念为基础,沟通数概念与计算的必然联系,让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数的组成的有关知识探索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20以内数概念的认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同时获得对知识探索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提示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概念。

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如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11~20各数,调查生活中数量是10的商品,以及10个10个地包装在一起有什么好处。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活动学到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切实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

《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低年级学生的认数活动,除了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外,还要重点借助动作感知,依靠动作和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然后在头脑中进行“深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继而形成概念。学生的这个认知规律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操作和直观教学,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教科书的编排意图,引导学生用小棒捆一捆、摆一摆、数一数,通过这些直观操作建立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表象,并重视计数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建立位置值的概念。还要重视把动作感知、直观教学和抽象概括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抽象概括,从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掌握。

3.强化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问题,也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20以内数概念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操作等直观手段紧紧地围绕这个内容去展开20以内数概念的教学,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并积极地展示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表象的认识,再通过计数器这个半抽象的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数位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用10加几得十几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位置值的认识。

4.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

十和几组成十几,既是20以内数概念的重要内容,又是2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必备知识,它是连结认数与计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穿全单元知识的重要内容。教学时,要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反过来要通过加减计算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5.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了解本单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