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部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1.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有研究表明,个体在平面几何概念的发展上共经历七个阶段(四个水平)。
第一阶段是具体水平:能够感知某一平面几何图形,且在数秒内将这个图形从若干个其他图形中辨认出来。
第二阶段是同一性水平:能够将一个先前看过的几何图形,在另一种不同的视觉角度下,仍认作为同一个图形。
第三阶段是分类水平:能够将某一个平面几何概念的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例证视为同一类事物。
第四~七阶段是形式水平。
第四阶段是辨认阶段:只能辨认出某一个平面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还不能赋予这个特征以相应的语言符号。
第五阶段是描述阶段:能用相应的语言符号对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描述。
第六阶段是评价阶段:除了能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能以某一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对相应概念的正例证和负例证的区别点进行评价。
第七阶段是下定义阶段:能给出概念的内涵。
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其认识水平基本上还处于第四阶段,所以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了。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和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对每一种平面图形的认识,其编排方式与立体图形类似。
3.两部分内容共同的编排特点。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教材设计了若干活动,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这也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
(3)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