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连加、连减是一步计算的加法和减法的巩固与加深,扩大了加与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连加、连减的认识要比加与减困难得多。教科书是通过情景图,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让儿童直接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教科书安排了2个例题,例1是连加,让儿童观察图中树上、地上、天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把3个数合并在一起而得出连加。例2(如下图)是连减,教科书通过两幅连续的情景画面,让儿童认识到"第1次拿走"、"第2次再拿走"、"还剩",从而体验连减。

连加、连减是两步运算,第1步计算的结果要记在心中,再与第3个数加或减,因而计算的难度较大,易于发生错误。教科书呈现上突出了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强化了第1步计算的结果。

课堂活动安排了4个题,第1,3题结合摆、画的操作活动,巩固连加。第2题连减对两图的观察并说出图意,巩固连减。第4题是实际问题,既是数学思考又是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练习五的第1~4题是连加、连减的练习。

2.教学建议

1.本课题建议用2课时。

2.例1是连加,情景图展示了树上、天上、地上分别有2,3,4只鸟,通过小猴提出的"一共有多少只鸟?"这一问题,让儿童明确就是把3个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引出"连加"后要让儿童比较它与加有什么不同,可以列出6个不同的算式。教学时教师要随机应变,按儿童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不一定非要按教科书上出现的两种算式组织教学。计算时总是先加前两个数,再与第3个相加,因此,才有先与后。教学时可以将后加的一个数连同加号遮住,形成两个数先加,并用线将这两个数连起来,在线下标出第1次的得数,并让儿童明确这个数要记住。第2次加时用这个数与第3个数相加。

3.例2是连减,仅凭一幅图认识连减相当困难,因为先要确定总数,两次拿走的必须是动态,儿童才能看得见,才易于理解。因此,教科书用了连续的两幅图介绍这一情景。教学时,可先观察实物情景,让儿童初步感知后,再观察情景图,让儿童明确原来的总数是几个,第1次运走几个,第2次运走几个,还剩几个。连减的算式通常可以写出两个。连减的计算通常也是两种。如果有儿童写出"9-(2+3)"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适当关注。但关注要放在儿童基本理解连减之后进行。

4.课堂活动的第1,3题是连加,第2题是连减,第4题是连减的应用。

《加、减混合运算》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分析

加减混合运算只安排了1个例题,教科书借助于地上、飞走、飞来等形态的小鸟,让儿童认识并理解加、减关系,并得出加、减混合算式。由于飞来与飞走没有先后上的规定,因而出现了两个算式。

加、减混合的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是一致的,教科书强化了第1步计算的结果。

课堂活动有2个题,强化操作活动,通过"先摆,再摆,拿走"和"数出,拿走,再添"等具体活动,巩固对加减混合的理解。

练习五的第5,6题是加减混合及连加、连减的计算,第7~9题是应用。对于思考题,可以让儿童说出算的过程与结果,不必说(写)出算式。

2.教学建议

1.本课题建议用1课时。

2.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儿童从图上(静态)很难认识和确定加、减关系。教学时首先要通过一定的实物演示,让儿童感知拿来与拿走、添上与去掉、飞来与飞走等。然后观察教科书上的情景图,观察时要注意两个难点,一是怎么确定飞来、飞走,二是原来的总数是几只,教学时要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充分讨论,以便正确认识图意,突破列式前的两个难点。列式与计算仅仅是飞来、飞走的先后不同而出现两个算式。

3.课堂活动有2个题。由于静态图很难反映加与减的关系,因而,教科书用简单清晰的表述,让儿童认识加与减的关系,便于正确列式。

4.练习五的第7题、第8题是情景图,观察思考的难度大。儿童观察讨论时,要突出两点,一是算式中的第1个数在图中是什么意思;二是离去几人,走来几人或开出几辆,开进几辆。至于先算离开(开出)再算走来(开进),或是先算走来(开进)再算离去(开出),就由儿童自己确定,并列出相应的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