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包括6和7的认识,有关6和7的加减法和“用数学”三部分内容。

1.6和7的认识。

6和7的认识包括数数、认识数字6和7、7以内的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写数字6和7、6和7的组成等内容。教科书在第42页安排了一幅主题图,这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为一体的生动画面。首先,画面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十分丰富:就数人数而言,就可以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数,一是先数出教室里面有6个人在打扫卫生,门口又走进一个打水的小朋友,从6再数到7得出一共有7人;二是先数出6名学生,再增加一位老师,从6数到7得出一共7人。还可以先数出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小朋友搬来的一把椅子得出一共有7把椅子。也可以先数出6张学生用的课桌,再数出讲台上老师用的一张桌子得出一共有7张桌子。认数的内容教材将人物图、点子图、数、摆小棒等内容竖着对应编排,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图抽象出数,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6和7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科书在第43页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地说明:5再增加1是6,6增加1是7;6比5大1,7比6大1。由此让学生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教科书在第43页不仅安排了6、7的序数意义,同时还要求学生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区分第6瓶和6条、第7瓶和7条),这是本节教材的难点之一。写数字6和7的编排与前1~5的认识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

教科书在第44页集中安排了6和7的组成,先讨论6的组成,然后学习7的组成。教材先让学生给小圆涂色,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地填出6的组成。7的组成教材是通过分正方体去体现的,教材只出示了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而自己得出。教材在7的组成下面还提出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发现7的另外几种组成。

2.6、7的加减法。

有关6、7的加、减法的编排,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这样编排便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联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摆小棒和摆图片的两幅直观图,让两个小朋友从左边和右边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很自然地得出5+1=6、1+5=6和7-1=6、7-6=1两组算式,从而引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幅情境图,并配合情境图安排了摆一摆的例题,一方面通过情境图向学生说明可以通过摆学具去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的知识。教材还注意用同样的学具摆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如第一组都用6朵花摆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为了学生由“一图两式”的学习向“一图四式”的学习做准备。教材还安排了有关算式书写方法的内容,开始要求学生在练习格里书写加、减法算式。

3.生活中的数。

教材第46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内容包括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这部分内容是紧密配合数的认识安排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数,数就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从中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4.有关6、7的加减法的应用。

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其内容都是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第51页集中安排了类似第46页内容的练习,其内容是用所学的6、7的加减法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画面内容还反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环保教育的意义。第52页第14题和第13题是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有关6、7的加减法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