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能认、读、写5以内的数,会用5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2.让儿童认识5以内的数的大小,认识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表示5以内数的大小。在比较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3.在具体的情景与活动中,初步体会加法与减法的含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的过程。
4.注意数字、符号、算式的规范书写,培养儿童认真看,认真算,认真写的良好习惯。
5.让儿童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与初步的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二)教科书说明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两个单元安排。(一)是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单元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学习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让儿童切实打好这一基础,对数学产生兴趣,这对儿童今后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知识是儿童在准备课“上学了”和“比一比”并对1~10各数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习的。具体内容有1~5各数的数、读、写;数序及数的大小比较;0的认识;5以内数的加减法。在这些内容中,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是全单元的重点,数数是基础,是数的认识的开始。儿童对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外显性行动转向为内向性心智活动的过程,带有较为充分的理性认识。教科书通过摆一摆、划一划、圈一圈、分一分等活动,注重让儿童初步地、较为明确地认识5以内的数。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在长期的计数中,5的使用频率很高,计数最方便。如一只手有5根手指,算盘上以1代5,人民币有5分币等,加之儿童有学前教育的基础。因此,本教科书一改过去教科书每次只学1个或2个数这种分得过细,重复过多的安排。将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1~5为第1段,6~10为第2段。1~5的认识中突出5,并以5为参照认识1~4及0。在课堂活动和练习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通过分小棒、圈图形等让儿童感悟5的对子数。这样既巩固了数的认识,又为10以内数的认识打基础。
在认识5以内数时,对0的认识是一个难点。因为儿童对数的认识是从“有”开始,从数得来。而0这个数不是从数得来的,“没有”这个生活概念转化为“0”这个数概念,对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要给予充分的足够的认识。教科书在认识0时,不仅介绍了“没有用0表示”,还介绍了“0表示起点”,在练习中,结合生活中的0,扩大了儿童对于0的认识。
本教科书在数的认识时,适当地介绍数的组成。过去的教科书认为数的组成是加减计算的唯一基础。从2开始,每讲一个数都要用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数的组成,并要求儿童记住记牢。这样做不仅机械重复,费时费力,而且将生动有趣的数学变得机械呆板,挫伤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教科书强调计算方法多样化,没有把数的组成、分解作为加减计算的唯一方法而过分强调。但在练习中结合圈图、分小棒、填对子数,在强化数感中让儿童体会数的组成,也为加减计算作了必要准备。
5以内数的加减是加法、减法分开安排,这样做一是便于突出加法、减法的含义,帮助儿童正确感知加法与减法;二是便于儿童分别对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较为充分的探讨。有利于掌握加与减的计算方法。在研究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教科书不再强调某一种方法,而是体现算法多样化。
(三)教学提示
1.重视让儿童初步建立数感。
《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儿童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本册教科书从学习5以内数的认识开始,就注重了对儿童良好的数感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用5以内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用多种方法来表示5以内各数。用实物、图形结合一一对应地体会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等,让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培养儿童对5以内各数的敏感性和直观判断能力。
2.联系儿童实际,让儿童初步体会计算的必要性。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具体直观的事例出发,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儿童产生加法、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在计算的过程中,要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学习态度。
3.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的有效结合。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儿童的生活背景,让儿童开展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要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不断丰富儿童的直观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儿童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表达与交流,促进儿童的思考、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儿童构建数学知识系统。
4.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标准》指出:“由于儿童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儿童的想法,鼓励儿童独立思考,提供计算方法多样化。”基于这一思想,教科书在介绍加法计算时,结合“3+2”出现了“接着数4、5”及“3与2合起来是5”两种方法,儿童还可能出现“加1,再加1”等算法。介绍减法计算时,结合“5-2”出现了“减1,再减1”,“2+3=5,5-2=3”(以加助减),儿童还可能出现“去掉2个,还剩3个”,“倒着数4、3”等算法。要鼓励儿童探索和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儿童选择和使用哪一种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独立思考,充分尊重每个儿童的自我选择,让儿童在宽松的气氛中,对不同方法进行交流、讨论、比较和判断。教师不必暗示,不必对各种方法的“优劣”作出表态。以体现《标准》要求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5.关注儿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的培养与指导。
5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计算,与儿童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科书在例题、课堂活动、练习中为儿童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特别是第16页8题、第17页9题、第25页7题等,就是让儿童关注生活,结合具体情景让儿童学习提出数学问题,学习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不要作为一般的练习题做做而已。应该有意识将计算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儿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并进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