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减法计算的起点,也是本单元重点内容之一。教科书安排了4个例题。例1是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悟减法的含义。例2是通过操作,探索和认识减法计算的方法。例3是减法算式的书写。例4是同一事物表达的两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二式)。课堂活动安排了3个题,通过划、圈、说加深对减法的认识并填写相应的算式。
如果说加法的思维是顺向的,那么减法的思维就是逆向的。因此,减法的认识与计算比加法更难,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儿童感悟减法的含义,产生减法计算的动机与需求,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要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合作交流,鼓励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对计算速度不宜提出统一的目标要求。对确有困难的儿童要给予帮助。
2.教学建议
1.本课题建议用2课时。
2.减法的认识仅凭一幅图作静态的观察,是不容易感悟出减的含义。因而本课题的主题图由一幅变成两幅,出现的是能反映“原来、走了、还剩”这样一个过程的连续性的画面。以帮助儿童感悟减的含义。教学例1前教师还可以演示实例,如讲桌上有3本书,拿走2本,还剩1本。让儿童充分体验“原有,拿走,还剩”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引导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儿童产生一种计算的动机与需求。从而感悟应该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运算符号、算式怎样写,让儿童通过看书学习,认识减法、减号、算式、算法。这里不介绍被减数、减数、差。
3.例2的摆一摆要突出操作的过程,即原来有5根小棒用实线框起来,拿走2根小棒用虚线框起来,剩下的是3根小棒。强化儿童对减法计算的需求,让儿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写出算式“5-2”后对于计算方法,要让儿童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科书列出了两种:“减1,再减1”,“3+2=5,5-2=3”,教科书中的“我这样算……”就是鼓励儿童发现更多的方法,“倒数5,4”,“5分成2和3,所以5-2=3”等。对儿童中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要尽可能组织交流,在交流中让儿童完善自己的方法,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还可以对各种方法作出自己的比较。
4.例3是介绍减法算式的书写。要注意减号、等号的书写位置,要在习字本上、在田字格上加强练习,规范书写。
5.减法的一图二式比加法的一图二式要困难得多,它不是简单的交换数的位置。而是不同位置的观察,不同语言的表达及相应算式的书写这样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否则会出现说的意思与书写的算式不一致。因此,这一教学过程不要操之过急。
例4是一个教学难度比较大的例题。对减法的认识已经从“原有、去掉、还剩”变成了“共有、白兔有(其中一部分)、灰兔有(另一部分)”,这是对减法认识的深化,是一个更加概括、更加抽象的过程。教学时儿童可能要借助于原有的基础,表达成“原来有5只兔子,去掉2只灰兔,还剩3只白兔。”这时老师要及时启发帮助,让儿童自己调整语言,变成书上的表述。
教科书中的对话框就是回应题目“说一说”的要求。教学时可以先说(含义),后写(算式),说与写要对应,要一致。两个算式算出结果后,让儿童体验一下两个算式的联系。
6.课堂活动的第1题是操作题。第1小题已经划去2个圈,只是看图算出得数,这是为儿童的示范,第2,3小题才要先划后算,要结合划、算,让儿童用语言表达这个过程,即“原来有几个0,划去几个0,还剩几个0。”这样有助于儿童体验减法的含义。
第2题也是操作题(先圈后算),处理方式与第1题类似。这里需要注意,如果儿童出现的是减去的未划(圈),划(圈)去的却是计算结果时,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支持。
第3题是一图一式,由于答案有两个,即5-1=4或5-4=1,因而也是一图二式。
7.练习二的第5题有2个小题,第1小题两幅图为一图一式,第2小题两幅图为一图二式。第6题是纯计算的减法题,既要算正确,又要书写工整。第7题要特别注意,这个题既是“教学思考”,又是“解决问题”。说它是教学思考,是因为它符合“标准”提出的“经历……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说它是解决问题,是因为它符合“标准”提出的“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而,练习时一定要让儿童充分地说,绝不能降低要求,变成看图填算式。特别是第(2)小题,儿童表述时可能有“吃了、还剩”、“还剩、吃了”甚至有“吃了、剩下、正在吃”等。
思考题是一个表现春游情景的有开放性的题,要求写出不同算式,要引导儿童说出算式表达的意思。写出的算式应该既有加又有减,当然减比加难度要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