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这部分内容在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数学题材进行教学,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有利于他们萌发认识策略,选择需要的学习活动。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轻重”,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之后进行的,与前两课时不同的是: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去体会,去感知,轻重光靠说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大的教学活动:“猜盒子”,层层布疑,层层深入。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重量相近,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做游戏
活动目的:调动学生的情趣
师:咱们先一起玩一个游戏行吗?游戏的名字叫“真假口令”,我来当发令员,但是我的口令可有真有假!如果前面带个“请”字则为真,如果没有这个字,则为假口令,看看谁的反映最快!准备好了吗?
师:好玩吗?我还有一个更好玩儿的游戏!想知道吗?呀!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先上课,一会儿再说好不好?
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活动目的:通过生活中的游戏“扔球”体验到物体是有轻重的,并且可以通过用手掂来感受物体的轻重,并在无形中感受到学习轻重的必要性。
1.教师介绍游戏:刚才,我所说到的那个游戏叫“看谁扔的远”。是这么玩儿的,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看谁扔的最远。咱们谁喜欢玩球呀?谁能扔的最远呀?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2.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真正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并问学生:你选那一个(轻的)你怎么不选那个?
3、教师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它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点评]: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可以挑一个小一点的,小手能拿住的,或是挑一个气足的、一个轻一点儿的、一个不轻也不重的……都是可以的。通过“选球”体会轻重的必要性,并引发的感受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
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自己掂身边的物体,学会用“掂”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并学习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出掂的结果。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意识和学会聆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1、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2、小组汇报: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1)学生1:掂给同学们看看,再说给我们听。
教师说:“真是这样吗?我试试”。
教师掂完后:“我跟你的感觉一样,真的是……,你的感觉可真准。”
(2)学生2:说完后同小组的同学感受一下。
(3)学生3:说完后别的组的同学来体验一下他的感受,任选一名学生。
[点评]:此处教师把活动的要求尽可能的交代清楚,提出“看谁和别人掂的不一样”的要求是为了避免学生选出同样的两件物品,并且教师要注意观察,看学生掂的是什么,并适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如:要一只手拿一个,双手同时掂等。“教师想试一试”,实际是在用动作、语言给学生做出了示范
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活动目的:通过有很大吸引力,充满无限神秘感的游戏规则“只能看,不能动”始终牵动学生的心,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并不是越大的物体就越重,感受到物体轻重的相对性,明白准确判断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看,要亲自动手试一试,并且在有些时候光靠手掂是无法准确判断物体的轻重的。通过小组齐心协力想办法,学会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师提出: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梁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组织教学: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①发蓝盒子和绿盒子(最大的和最小的)师提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儿说给大家听一听。
②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③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生动手掂。
④说说你的感受?(刚才还真有不少同学猜对了!)还想接着玩吗?
2、组织教学: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①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中号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②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多数学生会认为三个盒子的轻重与盒子的大小成正比,而实际上是中号的盒子最轻。
③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④教师在学生说完感受后提出:哎呀,这个绿盒子(最小的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⑤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⑥看来,并不是越大的物体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3、还想接着玩吗?
组织教学: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最大的和最小的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①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另一个中号的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它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能不能?(实际是不能的,要动手掂才行!)
②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③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赶快试试吧。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①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②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③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④小组讨论,汇报。
⑤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弹簧秤 、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 )
[点评]:教师观察有没有只掂一次的,说一说:为什么没掂小盒子就知道谁最重,体现了推理方法的渗透。本环节教师为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所说到的方法尽可能的演示,一方面可以看出方法的可行性,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当学生“自己的方法”在课上得以演示的时候会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自己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通过看图判断、比较物体的轻重关系,初步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学会自评、他评,并乐于向好的同学、好的小组学习。
1、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3、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
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表现的很出色。今天你又有哪些收获呢?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